风劲帆满图新志 砥砺奋进正当时
——榆林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实
棋行于一域,落子谋全局。
虎年的榆林,开局平稳,虎虎生威。产业兴,兴在结构优、层次高、质效好。榆林心无旁骛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筑牢实体经济“底盘”,坚持产城互促相融共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1年是榆林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围绕“三转三补”新思路,坚持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一起抓,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为全省稳增长贡献了榆林力量。坚持问题导向,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推开六项“小切口”改革、“链长制”招商、“亩均论英雄”等创新举措,力促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专项行动,确保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致力于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立足百年新起点,接续奋斗新征程。为了让榆林实现由内陆小城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将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榆林市委、市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不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全力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城乡繁荣富强、人民满意幸福的美好榆林。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榆林是一座古与新交相辉映的城市,历史文明与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蕴藏丰富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具备得天独厚的空域条件,“陕西新粮仓”地位持续巩固,区位优势独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旺盛的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科创新城破题起势,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加快创建,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优质民生供给持续加大,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榆林突破长期以来唯工业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动能培植、固强补弱,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达到5435.18亿元,稳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7.9%。此外,去年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6亿元。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地方财政实力同步显著增强,榆林经济发展的根基更加稳固,并为“十四五”及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 各行各业协同发展。工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榆林全力推进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蹚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引领、主动转型的新路子。现代煤化工产业新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聚力打造“煤头化尾”的全新产业链,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在总量、速度、质量等方面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发展活力显著提升,转型发展动能进一步激发,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有力支撑着榆林经济阔步向前,并不断推动榆林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迈进。
农业强则基础稳。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及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实施,农业科技的深入推广,农业生产不断向着现代化迈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加多样、便利、高效,农业基础愈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更加丰富充裕。特别是近几年,榆林“4+X”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正着力打造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以小杂粮、红枣、核桃、山地苹果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曾经的不毛之地生出了“金蛋蛋”“钱串串”,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向着“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项目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榆林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聚焦构建集群化、链条化、融合化、高级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抓招商、上项目、提产能、扩规模、促就业、增税收,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榆林全市上下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目标抓发展,突出重点抓项目,突出实效抓招商,全力促进在谈项目尽快落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建成项目尽快见效。2021年5月,在第五届丝博会期间,榆林市共签约项目45个,引资额达到696.97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1个,引资271.27亿元;协议项目14个,引资425.7亿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谋项目、抓项目,在项目建设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项目每个环节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高质量项目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服务”理念,自觉当好服务企业、项目的“店小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以营商环境的最优带动投资创业的最热,让榆林这座城市永葆欣欣向荣、更添蓬勃生机。
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2.27亿元,增量达到10亿元,同比增长85.58%。其中出口额16.1亿元,同比增长89.38%;进口额6.17亿元,同比增长76.33%。
2021年以来,针对国外疫情严峻复杂形势和国际贸易投资持续低迷环境,榆林通过建立纾困解难应对机制、引进榆林“贸融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共孵化服务本地外贸企业41户,培训外贸人才150余人,新增外贸主体26户,有效助力全市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全市外贸量稳步提升。
聚力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2021年4月,榆镁集团金属镁出口交割库启用暨集装箱铁海联运专列成功首发,全年出口总值突破3.4亿元;2021年5月,北元集团国际陆海新通道货运榆林班列在神木首发,全年共出口聚氯乙烯7.34万吨,货品总价值5.82亿元;常态化开行“榆西欧”班列12列,累计发运总货重9503.99吨,货值超1.16亿元。
近年来,榆林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第一抓手,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加快集聚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链主型产业项目。与此同时,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26位,稳居全省第一,营商环境由全省倒数进入第一方阵。榆林逆势而起,全面推开一系列强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举措,构建起新时代发展的“四梁八柱”,开启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确立了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新思路,对“十四五”规划进行系统优化完善,务求蹚出一条以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统揽全局协调各方 稳增长促投资全面保障
去年以来,作为能源大市的榆林,面对“双碳”战略承压期、转型升级阵痛期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相互渗透、叠加的复杂局面,榆林市委、市政府持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持之以恒稳增长,千方百计促投资,谋划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成效显著。
2021年11月13日,首批俄罗斯埃斯坡(ESPO)原油,从山东黄岛港原油码头跨越1200公里,抵达榆林炼油厂油品集运中心,标志着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加工进口原油工作正式启动。
2021年11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成功产出合格乙二醇产品,开创了国内煤制甲醇联产乙二醇向可降解塑料产业链延伸先河。这既是企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实际行动,也是榆林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决心和能力的展示。
……
这些高端新增产能的形成,只是近年来榆林持之以恒稳增长的一个缩影,也是榆林全市上下狠抓产能释放、机制保障和营商环境结出的硕果。去年以来,榆林坚持用足用好中央及省上能源保供政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释放煤炭产能,中央及省上分配的2662万吨新增煤炭保供任务已全部签订保供中长期合同;加快73处“一矿一策”整改煤矿审核进度,陆续予以复工复产;推动14处已批复产能核增煤矿和56处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产能释放,对其他26处产能核增煤矿加快批复进度,力争全年煤炭产量达到5.5亿吨任务圆满完成。紧盯重点油气开发企业,统筹推进了337个新打油气井审批、开钻及完钻生产,确保全年原油产量、原油加工量、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050万吨、410万吨和250亿立方米。督促停产检修的电厂开足马力生产保供,确保全年发电量达到1400亿度以上。
与此同时,坚持以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和抓手,苦练“内功”和制度建设,为企业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不断强化工业运行调度,每月对中央及省上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一次监测分析,每季度对相关部门工业稳增长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全市已形成投资、未入库的项目进行摸排,帮助完善入统手续,做到应统尽统;建立不同行业产值10亿元至30亿元、30亿元至50亿元、50亿元至10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库,作为重点保障对象,持续跟进服务;建立市县两级政府与中央及省上驻榆企业沟通对接机制,加强对接服务,及时主动掌握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难题。
得益于不懈坚持和努力,2021年榆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超55%,原煤、原油、天然气、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创新高,为全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着磅礴的榆林力量。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更是榆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坚实基础。
榆林全市上下坚决执行中央部署,严控“两高”、力促“双碳”,主动对“十四五”规划盘子中40多个总投资达7000多亿元“两高一资”项目进行压减的大背景下,取得这样一份成绩单,其含金量无疑更高,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也无疑更多。
面对困难局面,榆林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综合举措,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推行联审联批,建立市、县两级分管副市长、副县长主抓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工作机制,根据项目推进需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解决具体问题,直接推动了运动员村、科创市政一期道路、红石峡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坚持台账管理,组织全市稳投资工作全面检视,按照用地、环评、能耗、林地等4个要素类别,分县区、部门建立问题台账,对149个重点项目梳理出360项审批问题,实行“双周调度、按月通报”制度,有效推进项目开复工建设;实行冬季攻坚,利用冬春休工期,集中力量破解项目前期滞后和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前下达1.29亿元前期费用,启动了总投资409亿元的97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重点协调解决95个项目的520项审批事项;强化调度考核,坚持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推进和问题台账解决定期调度通报,继续推行扩大有效投资考核奖励直接到人制度,兑现奖励资金1000万元。稳增长,促投资,榆林健步前行。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振兴衔接有力
沟里要把温棚建,山上变成花果园;生产道路都硬化,引水上山机械化;二级公路修个通,交通运输更方便;孩子上的好学校,老年人住着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一段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近年来,郝家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谋发展、兴产业,基础设施完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获得了更多幸福感和自豪感。
去年以来,榆林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决策部署,以及榆林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聚焦建设陕西现代农业先行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全国知名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两区一基地”目标,围绕“稳粮食保供给、强主导优特色、抓改革提动力、树新风善治理、美乡村共富裕”总体思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柏油路、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力、互联网、通信信号全覆盖,手机、电视全面普及,304个示范村累计完成投资21.85亿元;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居住环境、设施明显改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取得实效;乡村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方兴未艾;榆林开启了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榆阳模式”成为全国首批推广的20个改革先进典型之一。
保持政策稳定, 健全相关机制 。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产业品质,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米袋子”市县长负责制。坚守耕地保护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37.92万亩。开展撂荒耕地专项调查,统筹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复耕复种,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再利用。大力提高农业单产水平,实施玉米“倍增计划”示范推广10万亩,开展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60万亩。逐步增加粮食储备,“十四五”新增原粮储备5万吨。承接全省生猪北移战略,打造1—3个生猪养殖基地县。
扎实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库。加强与国内外种业科研院所合作,组建马铃薯、玉米等商业化育种联合体,推进国家级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省级瓜菜制种基地建设,开展航天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等工作。建设综合引育中心,加快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引进试验和筛选推广工作,建立适宜于榆林实际的主推品种建议名录。加大湖羊纯繁选育力度,开展肉绵羊品种引进、选育和改良工作。
推动四个百亿级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马铃薯、蔬菜、山地苹果、羊子四个百亿级产业提质增效。做精马铃薯产业。北部县重点建设优质菜用薯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南部县建设高淀粉加工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制定马铃薯地方生产标准,建立产业联盟,搭建交易平台,探索开展马铃薯期货交易。全面展示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成功举办第23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做优大漠蔬菜,新建设施基地4万亩,强化装备配套。适度增加山地苹果规模,加强产后整理,稳步推进羊子“双千万”工程,加快肉绵羊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白绒山羊养殖规模,提高标准化水平,推行种养结合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发展“一县一业”,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思路,做精做细区域特色产业。支持小杂粮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提升附加值。优化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制定黄芪、酸枣等地方标准,建立示范基地5万亩。加强红枣、大扁杏等经济林管理,稳定红枣面积,支持发展精深加工。抓住全省肉牛奶牛产业北移契机,重点打造神木和榆阳肉牛、定边奶牛产业示范区,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名特优种养殖示范基地。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在高新区规划建设市级高新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农村新业态。大力引进国内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农畜生产加工企业,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区域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守住绿水青山底色 绘好生态保护蓝图
“春天绿意盎然、夏日绚丽缤纷、秋季金色满园、冬季银装素裹,不同季节的榆林,都能欣赏到不一样的美景。”如今,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已成为榆林市民最真切的感受。
幸福感的背后,是榆林全市上下持续发力,协同作战,合力攻坚,久久为功结下的硕果。今年以来,榆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地处黄土高原深山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里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高西沟又通过产业发展、经济林建设、文化旅游开发,让一片片绿水青山正在逐步变成“金山银山”。
榆林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符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找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点,以“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体系”为抓手,全力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开启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榆林防沙治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持之以恒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铁腕治污行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战果丰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城乡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环境——“宜业宜居宜游”,逐步呈现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榆林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沙漠绿洲城市宜居典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1.04平方公里,单位GDP能耗较“十二五”末降低17.18个百分点,累计造林面积412.77万亩,退耕还林面积79.5万亩,退耕还草面积26.5万亩,森林覆盖率34.8%,较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为守护好一城碧水,2021年以来,榆林重点围绕16个国考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紧盯水质变化,及时预警整治,对境内389公里黄河干流、2632公里岸线和27条支流排污口进行全覆盖排查,黄河干流75个问题排口已全部完成治理,黄河支流154个问题排口已完成治理151个。在2021年度全国339个地级城市水质改善排名中,榆林市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二,其中16个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幅度达到33.8%。同时,深化黑臭水体治理,中心城区榆阳河、沙河、榆溪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2021年,榆林全面加快生态治理,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五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种草103.5万亩。同时抢抓“双碳”机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谋划产业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如今的榆林,榆溪河穿城而过,城借水势,水因城美,彰显出大漠和黄土高原的山川灵动之气。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布局精妙的城市绿色体系、合理丰富的公共服务供给、全力推进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一个个环保工程、惠民工程、精品工程,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宜居宜业宜商榆林最闪亮的名片,为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用情用力改善民生 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榆林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民利、办实事、增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扩大就业岗位,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力推进“交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客货运力,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本民生得到保障。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铁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太中银、包西、浩吉、神朔、靖神铁路为主动脉,已建成“三横四纵”干线铁路网。城市空中交通呈现新格局。2020年,榆林榆阳机场升级建成4D机场,客流量位居全省第二、西北支线机场第一。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一系列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在教育投入上全力保障、不设底线,引进北师大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7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增学位13.5万个,城区学位不足、大班额等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榆林基本医疗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一个个医疗难题被攻克,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在各种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逐步构建起了强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统筹推进城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散小区综合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好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榆林持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文化类精品层出不穷,各类本土曲艺表演十分红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今年,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将在榆林举办,强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丰富群体赛事活动、全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扶持壮大体育产业、积极打造体育文化名片,榆林体育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让全民健康“动起来”的同时,在榆林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大病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也已基本形成,且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标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一路走来,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基础日趋坚实,民生福祉得到显著提升。未来,榆林市委、市政府依然会把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福祉上,让全市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岁律更新,时间见证着奋斗足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风雨兼程,硕果累累,为榆林扬帆远航打下了坚实基础、蓄积了雄厚动能。如今,榆林迎来崭新的机遇和激烈挑战,中流击水,奋楫者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榆林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鼓足干劲,快马加鞭往前赶,只争朝夕抓落实,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冯英杰 郑凡)
| 编辑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