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 陕西锻造创新驱动“中国芯”
20余款芯片产品和40余款模组产品,实现全球量产和销售;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发出世界首款高带宽、大容量的3D DRAM芯片,以及内嵌超高带宽超低功耗DRAM的高性能计算芯片;
填补国内存储器领域多项高端产品空白,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这是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紫光国芯)最新的“成绩单”。
西安紫光国芯的20年,也是西安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缩影。
2022年,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居全国第4位。近年来,西安紧盯关键领域核心赛道,加速“追芯”之路,扩大“芯”版图,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逐梦,创造更多“芯动奇迹”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3月2日,记者走进坐落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紫光国芯的存储和逻辑电路测试分析中心,看到各类先进设备整齐排列,操作台屏幕上的数据不断变化着。
“现在正在进行集成电路产品测试,不断变化的数据就是保证集成电路性能、质量的关键之一。”西安紫光国芯总经理江喜平说,这些设备可以支持集成电路产品不同阶段的测试需求。
扎根高新区近20年,西安紫光国芯一直深耕集成电路领域,紧盯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西安紫光国芯的研发队伍已经从最初50余人,逐步扩大为工程师占比80%以上的600余人的团队。
江喜平告诉记者,公司业务涵盖存储器芯片及模组产品、嵌入式DRAM和控制芯片,以及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服务,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计算机、消费电子等领域。“像生活中常见的无人机、互联网摄像机、智能屏、扫地机器人、智能机顶盒、新能源汽车等产品,都用到了我们研发的芯片。”江喜平说。
追“芯”路上,正是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促使西安紫光国芯不断突破一项又一项的关键技术。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江喜平也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年,西安紫光国芯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0%以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虽然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条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江喜平说,未来,西安紫光国芯将持续和知名院校、本地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布局三维集成DRAM和新型存储技术研究,深度融合创新,推动西部地区将科研势能转化为技术突破的强大动能,扛起新时代企业科技人员的使命和担当。
江喜平相信,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由势转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像西安紫光国芯一样扎根陕西,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芯动奇迹”。
追“光”,照亮更多“芯动梦想”
28岁的朱非,如今是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的一名集成电路工程师。而就在一年之前,他还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从事着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
回想起当初“跳槽”的决定,朱非深感庆幸。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朱非长期在深圳工作。2021年3月,人社部发布了18个新职业,其中一个就是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看好半导体行业发展前景的朱非,决定回家乡西安发展。不久后,他成为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树芯计划”的一员。经过半年的芯片设计、芯片验证等课程学习之后,朱非顺利“毕业”,先后拿到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
作为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的知名培训品牌,“树芯计划”已经为半导体行业培养、输送了包括朱非在内的5000余名人才。
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是由中国西电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安高新区及部分科研院所等共同发起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服务内容是中国先进半导体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2019年开始,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逐步建立起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的课程体系,进行行业人才培养。
早在2003年,西安就吸引了全球半导体巨头英飞凌的目光,随后,美光、三星落户。这三家企业“牵手”西安,不仅为陕西半导体产业夯实了发展基础,还带动了上百家配套企业入驻,凝聚起强大的“芯”实力。
“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与世界一流水准对话的能力。”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晓宁说。
因此,从2018年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成立之初,何晓宁就把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我们也一直努力用好平台,为产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在何晓宁看来,科技创新是关乎人的学问,只有发挥好陕西人才资源富集优势,让人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才能为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磅礴动能。
何晓宁也欣喜地看到,在陕西不断完善的科创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半导体行业。
如何追“光”而行,照亮更多“芯动梦想”,打造一颗“中国芯”?
“我们不仅自己要‘跑’得更快更远,还要带着更多年轻人一起‘跑’!”对于陕西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景,何晓宁满怀憧憬。
强“链”,解锁更多“芯动密码”
西安紫光国芯和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所在的西安高新区,高楼林立。想让这些高档商务楼宇持续“高亩产”,让企业“安居”、人才“乐业”,解锁更多“芯动密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西安追“光”而行的前沿阵地,西安高新区在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上不断突破,陪伴好企业成长的每一步——
完善“链长制”“一企一链”机制,持续实施“千人帮千企”“企业直通车、服务万里行”等机制;
建立硬科技企业梯度成长培育体系,设立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专项资金;
推出“专精特新信易贷”“首信贷”等信用融资产品,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发力构建企业想要的“朋友圈”,为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
2022年,西安高新区生产总值实现3104.3亿元,培育汽车、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4家企业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新增上市企业10家,国家级高新企业突破5000家。
好成绩离不开不断提升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保姆式”服务。
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郭晓辉介绍,今年,高新区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科技、智力支撑。预计到年底,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0家,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2%。
接下来,西安也将采取不少“大动作”:发挥秦创原平台效应,加快建设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实验室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深化“链长服务制”,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推进19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这也是陕西奔跑在追“芯”之路上的生动实践。
目前,陕西坐拥200余家半导体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从业人员超过6万,已经形成从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制、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下一步,陕西将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发挥好秦创原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优化服务和制度供给,招引更多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区域总部企业落户,让科创企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张雅琴)
来源:群众新闻网
| 编辑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