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青山蓝天绿水间 这份美丽西安的“生态答卷”请查收

2023-12-27     ico_2_1.jpg  
7.2k

424.jpg

这里是秦岭,绿水逶迤,青山连绵,山涧溪流潺潺不息;这里是西安市民身边的公园,青草芬芳,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这里是绕长安的“八水”,波光粼粼、鱼和阳光互相倒映……这,是独属于西安的美景,也是这座古城的生态答卷。

秦岭:青山生态 实现“无人机巡查全覆盖”

走进秦岭西安段,植被丰茂,满山苍翠,一个个峪口和山峰,犹如一颗颗“绿色明珠”深嵌在绵绵峰岭中。

在这里,一片片水墨山峦,一条条绿色沟谷,串起山乡多彩生态空间,更串起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

日前,西安迎来降雪,秦岭腹地的群山银装素裹,云海涌动间,绵延的秦岭景色壮阔迷人,宛若仙境,周边分布着美丽乡村、人文景点、休闲驿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呼之欲出。

生态美的背后,是西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既有秦岭生态“卫士”们的常年穿梭,精心呵护山水草木,也离不开智慧管山的科技力量。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为沿山6个区县配发65套无人机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将实现“无人机巡查全覆盖”。此举既弥补了固定摄像头无法覆盖的盲区,又能依托无人机智能识别,自动发现预警“五乱”问题,为秦岭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了提升监管平台前端数据采集能力,今年秦岭区域将实现“三个全覆盖”。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人员活动频繁区域、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秦保全域无人机巡查、旋翼机巡飞全覆盖以及对进入秦保区域人员短信提醒警示全覆盖。

在生态环境部统筹指导下,日前,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以下简称“六省一市”)在西安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六省一市将共同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牢记“国之大者”,当好秦岭卫士,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助推秦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秦岭地区区县生态质量指数平均值为71.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推进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进度,西安市将持续提升秦岭保护成效,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大气:绿色画卷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窗见景、出门见绿,抬头见南山,低头闻花香……这是西安市民近年来最深切的生活感受,也是一座城市给予群众的民生福祉。

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今年以来,西安市组建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安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1+3+22”组合工作方案(2023—2027年)》, 建立市委常委、副市长包抓机制,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回应民生诉求,绘就浓墨相宜的绿色画卷。

今年以来,西安市各部门和各区县、开发区积极强监管、抓应对、调结构,在散煤治理、柴油车淘汰、货车绕行限行、烟花爆竹禁售禁放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聚焦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重点领域,西安市精准施策;紧盯夏防期重点应对臭氧、冬防期重点应对重污染天气,西安市严管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利剑治污”专项行动,西安市不断强化执法问责;主动发挥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召集城市作用,目前已建立 “三市一区”联合预警、会商研判、联合执法机制。

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西安市全面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以95条任务清单为抓手,推动 “四大结构调整”, 实施 “五大治理工程”,开展 “四大专项行动”。截至11月底,全市建成及在建变电站65座,“引热入西”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完成868辆非道路机械和3978辆商砼车、渣土车清洁化替代,累计新增新能源或清洁能源物流配送车辆22159台。

通过淘汰老旧柴油货车、统一绕城高速和外环高速收费标准、推行 市域货车通行分类分时分区管理等组合措施,西安市系统治理柴油货车污染;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全市新能源汽车突破40万辆。狠抓重污染天气应对,全市4400余家工业企业实现差异化减排,2100余家施工工地落实差异化管控,700余家汽修企业、500余家加油站实行错峰运营;露天焚烧火点数,较去年同期下降41%。

全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西安市将逐项落实减煤、抑尘、控车、禁烧、禁放等32条细化任务,严管严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物排放。充分发挥智慧环保大数据效能,全天候开展分析研判、精准指挥。狠抓高值区管控、重污染天气应急,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坚决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翻身仗。

水:碧水“润”城 做好“水”文章

在西安,有水的地方总能邂逅美景。

夏日曲江池,一池荷花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平铺红云盖明镜;渭河边西安湖,碧波荡漾,鸟儿盘旋;护城河与古城墙交相辉映,美如诗画,水波习习拍两岸……

2023年,西安市深入推进水务改革发展,抓项目、补短板、惠民生,水安全、水供给、水生态持续改善,年度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水务基础支撑。

按照全市“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布局,西安市不断加快重点水源及供水工程建设。引蓝济李隧洞全线贯通年均可调引水量3945万立方米,可有效补充李家河水库水量;李家河水库输水总干渠复线全面开工、加快推进,隧洞掘进已达1350米。西南郊水厂二期一阶段、东北郊应急备用水源地、长安子午等3座水厂建成,将新增产能33万吨/天,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70吨/天。截至目前,主城区供水总量5.76亿立方米,城市供水得到有效保障。

持续推进污水、污泥、再生水利用全流程管理、高效能利用。1-10月,全市累计处理污水9.7亿立方米,处置污泥1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97%,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3%以上,均优于省考指标。

坚持强化监管,西安市积极组织河流名录梳理复核,并完成黑河、新河、曲江池等25条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强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已完成1004个河湖遥感图斑问题核查,督促整改河湖“四乱”问题37个。水务、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开展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综合治理,打击非法采砂行为,让全市重点河流违法偷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监测数据显示,西安市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通过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落实河湖长制,西安市紧盯国、省考及重点流域断面,加强水质管控和研判分析,巩固提升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1-11月,6个国考断面、4个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秦岭区域10个饮用水水源地4个达到Ⅱ类,6个达到Ⅲ类,58个峪口水质全部达标。

伴随一批批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和养护,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在西安全境徐徐展开,良好的水环境再次回归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

亮点数据:

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累计修复秦岭区域生态1.29万公顷,修复河141公里。

截至12月17日,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3 % ,PM 2.5同比改善11.8% 。

完成2家高排放企业涉煤生产线、12家重点涉气企业 及21家砖瓦企业搬迁关停,实现全市工业非电用煤清零。

1-11月,6个国考断面、4个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

西安新建再生水管网22.8km,新增再生水利用量4693万立方米。

典型案例:

西安市环保烟火监控系统入选全国示范案例

日前,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优秀实践案例征集与评选工作中,西安市环保烟火监控系统入选智慧感知主题示范案例。

西安市环保烟火监控系统,包括前端系统、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部分。前端每个点位利用30米以上高空资源,加装可见光和热成像双光谱云台摄像机,主要发现监控区域内的秸秆、垃圾、杂草、落叶露天焚烧及扬尘问题。区级机房通过连通区监控中心和市监控中心。监控平台可实现问题闭环处置。

在市一级网格(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设立市级监控平台,负责推送告警信息,督促二级网格及时处置和反馈,并对结果进行审核、统计和通报。环保烟火监控系统运行后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告警及时、信息通畅、定位准确、处置快速、流程闭环的市、区、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为实现西安市涉农区域烟火监控全覆盖,进一步抓好露天焚烧管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乐)

来源:西安新闻网

| 编辑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继续阅读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