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腊八粥及腊八节习俗文化

2024-01-17   大美陕西网 / 张全省   ico_2_1.jpg  
2.8k

马上要过腊八节了,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为什么要过腊八节,还要吃腊八粥,腊八节有哪些习俗与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腊八节是如何来的

之所以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按照《说文解字》所说:“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风俗通》记载: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日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这一天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祭拜天地神灵和祖先。祭祀的神灵有说是五大家神。即古人们说的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也有说是祭祀五行之神即金木水火土五神。还有说的是八腊神。《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 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可以看出,祭祀的八腊神实际上都是古代与农业有关的八位神明。其中排在前两位的“先啬”即先农,也就是神农氏;“司啬”,就是出生在今山西省稷山县的后稷,是尧舜时期掌管天下农业的大官,所以叫“司啬”(“啬”为“穑”之本字,指农事)。人们把祭奠神灵的仪式称为“猎祭”。因为“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便被称为腊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到了南北朝时,人们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月初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微信截图_20240117123552.jpg

二、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至于为什么喝腊八粥。也有各种传说。有说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全国各地民工奉命而来,他们长年不能回家,吃粮要靠家里人送。由于相隔千山万水,粮食不能按时送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凑了一些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但还是饿死在长城工地上。于是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纪念修长城时那些可怜的民工。有说是岳飞率部在朱仙镇抗金,时值数九寒天,部队衣食不济、挨饿受冻,当地百姓自发送来粥食,饱餐了百姓送来的粥食的岳家军英勇杀敌,大胜金军。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老百姓便以杂粮豆果煮粥,久而久之,成为习俗。也有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落难在监牢里,正值数九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他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腊月初八这个特殊的日子,便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另一种较为有影响的说法是吃腊八粥与佛教有关。因为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成道之日。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痛感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各种痛苦,于是不顾其父净饭王安排,决心丢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去为人世间芸芸众生寻求解脱苦难之道,遍游印度各地,寻求人生真谛,苦行多年,一无所获。于是来到尼连河沐浴洗衣,到一株菩提树下跏趺而坐,四十八天后,又累又饿,倒在菩提树下。这时牧女茜伽罗越用牛奶和米熬成粥到树下敬神还愿,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乔达摩·悉达多,便将乳糜给他吃,乔达摩·悉达多体力得到恢复,眼前出现光环,得道成佛。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八日。于是,这一天便成为佛教的“得道日”,又称腊八节。《敕修百丈清规》记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为了纪念佛陀成道,人们把他成佛之前食用过的奶粥称为腊八粥。在这一天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最终成为现如今的腊八节。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 可见腊八这天喝“腊八粥”与佛教有关,这个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

微信截图_20240117123614.jpg

三、家乡的腊八节习俗

我的老家在周至县集贤镇集贤村,距离楼观台十多里的地方。在我记事的时候起,腊八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为什么过腊八节,我们知道的甚少,只是说过了腊八节,就闻到年气了,距离过年非常近了,所以我们都盼望着腊八节早点来到,这样我们就可以穿新衣、吃好吃的过大年了。

我们看到其他地方过腊八节,吃腊八粥,大多是八宝粥一类的甜食。但我们那里的腊八粥与其他地方有些不同。从我小时候记忆到今天,大多数人家里做的腊八粥是用玉米糁,后来陆续加上黄豆、花生米。这就先要选好玉米,晒干后在石磨上或者机器磨上碾磨,去掉皮变成光滑的玉米糁。在腊月初七晚上,母亲把玉米糁、黄豆、花生米先浸泡,然后,把浸泡好的食材放入大铁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慢熬煮。熬煮过程中,适时进行搅拌,以免糊锅。到了水快干煮熟了的时候停下来放在锅里。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早早起来,把煮熟了玉米糁、黄豆、花生米盛起来,放在大瓷盆中。然后,用大铁锅把水烧开,把煮熟了玉米糁、黄豆、花生米挖几大勺放在锅里,把用红萝卜、蒜苗、菠菜炒的菜及哨子豆腐、哨子肉放进锅里,放入酱油和醋,这样腊八粥就做好了。尽管今天我们吃遍了各地的饭菜和不同风味的腊八粥,但想起当年家乡的腊八粥还是感到香喷喷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做好之后,先要点燃蜡烛、香火,再盛一大碗“腊八粥”,摆上筷子,放在神龛敬神。然后,大人小孩才能享用。同时,还要用大老碗端上一碗腊八粥,送给邻居乡党,邻居乡党也把他们家的腊八粥送到我们家。大家相互串门,品味哪家的腊八粥做得好,相互分享美味和快乐。在酷寒的腊月,吃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人们话家常,畅想新愿景,感受到的是温暖、亲情、温馨。

四、腊八节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

从腊八节的起源、腊八粥所用食材及烹制过程,腊八节的节庆风俗来看,我觉得表现出我们先人们的聪明智慧,蕴含的是敬奉神明,敬畏自然,祈求丰收,团圆融合、乐善好施的文化。

首先,敬奉神明,敬畏自然。就腊八节起源来看,最先是为了腊祭神灵,而祭拜的各种神灵实际上都与农业密切相关,这其实表现出先人们敬畏自然的心理,民胞物与的情怀。这在今天对我们建设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生态文明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微信截图_20240117123629.jpg

其次,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与敬畏神明相联系的是,人们希望得到各位神明保佑,能够风调雨顺,实现五谷丰登。表现出人们美好的追求和良好的愿望。

再次,多元融合,相互包容。据史料记载,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而从“腊八粥”食材选用及烹制过程看,不论是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的腊八粥配料,还是各种豆类的腊八食材,或者我们家乡的腊八食材及其烹制过程,都无一例外体现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相互包容,把这么多的食材长时间熬制,变成一种人们喜欢的美食,可以看出,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第四,利乐有情,乐善好施。腊八粥做好后不仅自己食用,也送给他人分享。尤其是佛教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信佛的人家,把腊八粥施舍给贫寒饥民,赈济一切以温饱,送给需要的人。这也是一种利乐有情,乐善好施精神的体现。但愿这种优良的精神文化,在新时代的今天仍然能够得到传扬光大。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 编辑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继续阅读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