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如其人,纯正无邪,纯朴无华——读刘晓勇博士的诗集《神河汤汤》

2024-11-19   大美陕西网 / 张全省   ico_2_1.jpg  
7.4k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在对《诗经》所做的评价时说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内容健康,没有邪念。当我一口气读完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刘晓勇博士的《神河汤汤》(西安出版社,2024年4月版)这部诗集时,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内容纯洁,感情纯真,文风纯朴。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诗集的内容,那就是“爱”。这就是对家乡故土的挚爱,对父母亲人的敬爱,对同事朋友的关爱,对山水万物的钟爱。

ce3473a4b9569e799355acd777a0e86.jpg

首先对家乡故土的挚爱。作者的家乡在陕西旬阳,一个深处秦巴山区叫作“神河镇”的地方。在这里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度过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他从这里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这里承载了他美好的青春记忆。家乡的奇山秀水,家乡的树木花草,成为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难忘的回忆。在诗集第一辑“故乡情愫”中,作者在“回乡组诗”“晨起河边散步”“山间道上”“故乡春日小景”“故乡夏日小景”“故乡的冬”“秋雨”“故乡的柿树”“炒香椿忆旧”“故乡的河”等多篇诗中都写的是家乡。神河小镇组诗中,作者回忆到的家乡是“常嗟天帝果英才,能创神机胜境来。迤迤苍龙兴紫气,巍巍猛虎振金霭。”“晚风吹皱故乡河,碧水悠悠泛轻波。”在作者的记忆中故乡的春日是“河畔院落青石堆,三月墙头遍蔷薇。芬芳不等春风送,顽童满把街巷飞。枇杷花繁落满径,棕榈叶大半遮门。儿童放学同归去,风吹笑语过山村。暖风一夜过小桥,倏然绿意漫枝条。绿鸭游来螃蟹去,群鱼轻舞小蛮腰。漫山油菜漫山花,一川清溪润桑麻。白发老妪开鸡栅,衔泥春燕舞朝霞。”其情其景宛如一幅春天的图画。而故乡夏日则是“余晖散尽夜初临,里巷闲侃伴流萤。说尽山前山后事,倦归仰见满天星。肖家门外有涡潭,水壁山激濑自漩。光腚顽童攀数丈,相约鱼跃浪一团。”作者描写家乡秋天则是“隔河山长老柿树,里巷檐滴小水潭。阿奶手捧酸菜面,娘亲脚踩青石板。 已随此境黄土没,乡绪万里漫云端。” 对于《故乡的冬》作者写道:“秦巴山地寒冬长,三遍鸡鸣夜仍苍。棉裤愁穿硬似铁,同学急唤赴学堂。几道河川几道梁,学童寒夜赴学忙。手提木炭小火罐,八字抡起烈烈响。风搅黄云漫野苍,雪挟冰粒钻脖凉。放学午后炊烟乱,酸菜面是哪家香。”作者“最盼儿时腊月天,腊八吃过即新年。山民接踵挑年货,书僮当街卖对联。腾腾肉包染红绿,冷冷猪脚挂廊檐。晨起河畔洗鲢鲤,袅袅春风和柳烟。” 在晓勇心目中,故乡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诗句,表达了对生育养育自己的家乡这片神奇山水的无限眷恋,深深地爱。读后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如神河的河水是那样的晶莹剔透,纯净透亮。这也是这部诗集起名《神河汤汤》的原因吧。

其次是对父母亲人的至爱。在作者的诗集中,很大一部分是写自己父母亲的。在代序 “母亲的‘两掺面’”中,作者首先提到了自己母亲,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来的时候,母亲就率先在镇上开办了一个旅社食堂,起名“文明旅社食堂”,成为神河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个体户。由于诚信经营,生意兴隆,辉煌了十多年时光。在旅社食堂衰落后,母亲又干起收废品生意。在诗集中作者既有童年时与母亲相伴的美好时光。“折折曲曲起潋纹,滟滟溶溶向早春。母洗衣裳儿摸蟹,月泽鬓发水泛银。 情深易感杯中洒, 梦浅犹见河畔人。纵使离别几十载,无边思绪总延伸。(《故乡的河》),也有“隔河山长老柿树,里巷檐滴小水潭。阿奶手捧酸菜面,娘亲脚踩青石板。”(《秋雨》)的如画美景。而在《陇上作》中则专门写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离开我已经三年了。三年来,一直想为母亲写首诗,却迟迟难以下笔。关于母亲的每个记忆,都是我感情世界里的珍珠,难以割舍。花了几天时间,写下这首长诗,算是母亲节里送给另一个世界的母亲的礼物。” 在诗歌的正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母去已三年,三年何纷然。 闲来总思母,思母落笔难。今日母亲节,居家寂无言。 过往历历在,乡绪漫云端。”写到母亲结婚后为了养家糊口艰难创业时,作者说“婚后夫远走,离多团聚少。暂栖大伯室,二子一担挑。竹墙不避雨,干处再难找。 湿榻裹一宿,母子俱如浇。女子身本弱,为母意更强。为养儿长大,屹然志铿锵。集体不果腹,集市学经商。先建小旅馆,再开小食堂。夫妇齐开店,终年人倍忙。 首家买电视,街面小楼房。 赫赫两兄弟,靡靡好时光。” “母虽居小镇,旨趣从不凡。读报爱小说,经商拨算盘。一手好厨艺,见惯大场面。心纯如白璧,多愁又善感。经营讲诚信,从无欺与瞒。”母亲的非凡胆识,勤劳智慧让他们家过上了让别人羡慕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操劳,母亲积劳成疾,“病笃恐儿知,怕儿再花钱。复想儿快来,或知回天难。星夜兼程去,雇车奔西安。病榻白如雪,面庞黑如炭。母子旬未见,咫尺阴阳间。抬手抚儿臂,全力留遗言。所念无别事,只在儿孙间。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历历影仍在,悠悠几岁迁。娘心在儿心,儿心在瓦砖。长跪娘冢上,黄纸变青烟。娘已离儿去,爱在天地间。衰草映残阳,秋山哭杜鹃。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苍穹一轮月,今生再难圆。 ”作者对于母亲的深深地爱,深深地思念,这般的母子情深,让人泪眼扑簌,感动不已。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劳善良,精明能干,朴实厚道,爱儿女胜过爱自己的山村女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由衷地产生敬意。对于父亲,作者写到为养家糊口,父亲曾贩过私盐,搞过建筑,盖过高楼大厦,建过影院,开过旅馆食堂。“昨日为父祖,今日安在哉。遥思三十载,恍若是昨天。”但父亲过早离开人世,让作者心中充满难以割舍的情怀。

除了对父母的爱,作者在儿女情长辑的《致爱妻》《女儿悲》《接女儿放学回家》《产房外》《哄儿偶得》《与小儿戏耍》《病中奇妻》等多首诗歌中谈到了对妻子儿女的深沉爱。在《赋得妻子获虢镇中学教学成就奖并讲示范课》中,作者写到“女子谁说不如男,娇妻予我一片天。前年刚得宝贝产,今日再获奖项颁。劳力操神身本弱,为师做母志更坚。连朝备课无昏昼,今夜任其轻轻鼾。”让人们看到妻子的上进辛劳和作者对于同样是教师妻子的真挚的爱。在《清晨送小女至高新二小门口》写到“学巷清晨忘忧河,玉兰开似浪涌波。如风小女弄潮去,四面荡起舟子歌。”宛如一幅图画。由于工作忙,孩子一直放在扶风丈母娘家由岳父母照看,但思念儿子的心情让他恨不能一下子回到孩子身边。所以在《暑假后一日冒雨驱车回扶风看小儿》中,作者兴奋地写道:“一夜豪雨洗乾坤,平明驱车入郊村。无边碧水透青帐,不尽紫燕翻白云。父踏翡翠李杏道,儿迎珍珠蔷薇门。笑声震落花和露,最乐此时满人伦。” 在《与小儿戏耍》中,作者写到“小童一岁最顽皮, 踉跄拿捏目所及。手攥双枪呼口号,尿冲蚂蚁过小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博士教授的顾家爱家,对妻子儿女疼爱,享受天伦之乐时的喜悦。

再次是对自己的事业的无比热爱。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理工大学、宝鸡市陈仓区,宝鸡市教育局等单位工作,专注教书育人,但作者不懈追求,一直上进,成功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无论是在中学、在机关还是在高校,作者对自己的工作,从事的事业抱着一颗敬业的心,一颗赤诚之心。在他的诗中有多篇是自己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作者平时喜欢读书,读书后用诗歌表达感想应该算他的一种独创。作者先后读了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致燕妮诗歌《两重天——乘马车赴柏林途中》,马克思致燕妮叙事诗《苍白的姑娘》,马克思致燕妮《十四行诗》,马克思生前唯一发表的诗《狂歌·小提琴手》,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粮食税》《论我国革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葛兰西《狱中札记》,饶红斌《问心集》等,凡是自己阅读了,都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看法感想感悟。其中《读马克思

作者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读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红楼梦》之柳湘莲,薛林荣著的《班超》,还读《水浒传》之林冲、高俅、武松、杨志、鲁达、李逵、宋江。读后读写了诗歌。在参观民族英雄林则徐故居后,写下《谒林则徐故居》,“照天烟炬明, 朔雪做边尘。钝懵几千载,开眼第一人。苟趋生死义,岂避罪荣身。追念登程句,谁解玉壶心?”     

作者喜欢阅读国外哲学文化经典。包括科威尔《自然的敌人》,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细菌与钢铁》,克罗斯比《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华兹华斯《我在陌生人中孤独旅行》,特德•休斯《栖息着的鹰》 等多篇名著,在《读亨廷顿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者从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烈士革命斗争事迹中吸取经验智慧,传承红色基因。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中写道:“黛瓦青砖石库门,当年风雨聚群伦。灯明危塔驱残夜,血映荆途立初心。四海五湖干百死,一生九难几多存?而今已换新天地,绿女红男人挤人。” 在读了革命烈士赵德懋事迹后,作者在《记赵德懋烈士》中写到“带镣蹒跚踏雪行,屠场笑对炼刀横。 也曾壮烈赴雷阵,唯有牺牲惊梦萦。七尺躯凉埋黄土,一腔血热溅碧空。万山霜叶舞萧瑟,似为忠魂唱大风。”对这位凤县双石铺傅家碥出生,担任中共凤县支部书记,一九三五年二月十日在天水北关外壮烈就义,时年二十七岁的革命烈士由衷产生敬意。正是因为对事业的热爱,让他博览群书,渊博知识,开阔视野,才思泉涌。

第四对同事朋友的深情关爱。《神河汤汤》创作的时间跨度从2013年至2023年,这段时间我和他一起共事,在这段时间,他在学校党政办担任一段时间秘书,担任了2015级哲学专业学生的班主任,后来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在他的诗歌第五辑酬唱赠答中,作者写下《赋得扶风雨霁夜遥寄陈仓上官兄》《卢黎歌教授为思政大讲堂作首场讲座》《王强教授为思政大讲堂作示范教学》和《送司校长之西安》《送字博士之遵义》《送张景宜之兰州》《送陈童之阿里》《赠米文科》《赋得老书记张全省光荣退休》《贺陈兄治儒右迁》《题魏奇教授苏堤小照》《赠孙先生宏健》《送刘先春教授之西安》多篇诗歌,而在教苑心得辑中作者写下《听赵书记讲党课》《闻学生吴永权初试过关》《我校大练兵录制现场偶感》等诗篇,其中2017年6月27日在聆听了西安交通大学博导卢黎歌教授报告后,写下《卢黎歌教授为思政大讲堂作首场讲座》:“高论灼灼势若虹,名家句句不言空。 琴心剑胆主旋律,水佩风裳雅韵声。台上正鸣伯牙曲,座中频悟子期情。流觞不觉碧山暮,挥手遥观北斗星。”和他一同共事的宇恒伟博士要离开宝鸡到贵州,他写下《送宇博士之遵义》:“送君远去泪沾胸,宇宙浩渺难相逢。恒心从来驾鸾凤,伟业自当越蛟龙。腾空展翼浮霄汉,云托朝阳变彩虹。南飞文君伴司马,就待才思溢遵城。”表达了不舍和希望宇博士发展的更好的心境。晓勇到哲学系工作后,为了促进学生考研,专门让身为博士的他担任2015级学生班主任,他上任后,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为了让学生学好英语,特地为班级订了英文版《中国日报》,为了让学生学好哲学经典,他专门组织学生读书会。尽管这一班学生转到了政法学院,但35名同学中吴永权、张景怡等18人考取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哈工大、武汉理工、天津师范、华侨大学、长安大学等学校硕士研究生,考研率名列学校前茅。这与他的悉心引导,精心指导,不无关系。学生吴永权考研初试过关,把喜讯告诉他,他写下了《闻学生吴永权考研初试过关》:“春来花开也悄然,恰似考研放榜单。傲雪凌风第一朵,寒门学子吴永权。”学生张景怡考上研究生,临行前,他赋诗一首以赠之,他写下《送张景怡之兰州》:“柳丝袅袅水清清,布谷声中行复行。毕业歌承学业路,阳关道济玉关情。求知应效穿山甲,炫酷休凭尼古丁。我辈三生逢盛世,寒窗足以立功名。” 特别在我退休后,2020年7月20日,晓勇为我专门写下《赋得老书记张全省光荣退休》诗歌,“常道儒冠多误身,而今解甲自由人。四旬岁月忧国事,一路风霜过眼云。碧水门前奔瀚海,夭桃帐下绽缤纷。江湖从此有名仕,得意春光贻后昆。”让我深深感动。除了这些,他的诗歌还表达了对山水万物的钟爱。

人们常说,诗言志。从晓勇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志向和追求,看到的是他对于工作的专业热情,对领导的尊敬,对于同事的关爱,对于朋友的真诚,对于学生的关怀,让人感到他是有学识、有品德,有能力、有情义,值得深交的良师益友。让人们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如大儒张载那样具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而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为同事朋友学生的进步鼓劲加油的同时,他自己在事业上也是不断进步。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出版了专著《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神圣家族》导读》,获评教授职称,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主任,还被评为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中共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成员。荣获宝鸡市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我们为他的成长进步由衷欣喜,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祝贺晓勇博士《神河汤汤》诗集出版!

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发表在中共宝鸡市委党校《宝鸡论坛》2024年第3期)

| 编辑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继续阅读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