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为古都长安立传的艺术巨作——评小说《马道2001》

《马道2001》(以下简称《马道》),是作家康铁岭继《书院门1991》之后,在近两三年之间推出的又一部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是他创作规划中的古都三部曲的第二部。
对于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分量,我和原三届茅奖评委李星老师反复沟通后,一致给予高评。窃以为,它是为古都长安的立传之作,是一部别样的社会史和风情史,也可称为现当代古都生活的指南或类百科全书,或具有这种性质。就是把它放在年量产三四千部长篇的国度,其分量之厚重,涉及之涵宏,艺术之独探,应该是引领时风耀眼夺目的。
文无第一,如果谁硬要给它们排个座次的话,拙想它处在前排个位数之间是不会有很大差池的。它可能是中国小说史长河中的一个激浪,或是长安文学史中的一个节点。它会像一块巨石长久地梗在道中,想回避是不好回避的。
当然,信息时代,一切都在倏忽舜逝,啃长篇的人又是那么稀微,说不定历史也会和它开个大玩笑,我怕这个大玩笑发生,所以有些鼓与呼的声嘶力竭。吹尽狂沙始到金,我想我不会走眼,我也愿意和读者一起接受时间的检验。当然,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沙翁说这句话意思是,同样的标象,各人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大相径庭。卑以为,《马道》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工程,一两篇论文是说不透它的,甚至十篇八篇也说不透,它需要像研究《红楼梦》有“红学”一样,需要研究它的“马学”,我看好它的理由有“N”个,简言之,它有谁读谁都舍不得放下的诱惑故事(李星读了一个夏天,余读了两月余);
它具有伶伦、仓颉文字音乐韵律遗传基因的洛水方言——这种方言又经汉唐风韵濡化酿浸后形成的自带文化的语言;它有“清明上河图”式的恢宏架构与铺排;它还有断代史式的时空切割与遴选;它还有面对长安原体制内作家柳青陈忠实们惯用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程式化创作方法的大胆扬弃而形成的自然主义的新创作方法,况县是自觉和任性、忠诚于内心的;它还有在无声的故事演义中对人性叩问和窥探,特别是对低层人群人性弱点的暴露与批判;它更有长篇小说主题的多重性的展示,这里表现为通过下层人宫宝塬、马世仁、刘英们的求生与奋斗、失败与宿命的故事,着重揭示了没有资本,生产资料以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下层人群,在相对阶固化的体制中,尽管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没有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最终也不能避免失败的悲哀宿命。改变命运,实现阶层的升级与转化,实现财富自由,绝对需要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这种呼唤和期待,就是《马道》的主题。
所以说,这个《马道》的主题严肃而深刻的,其时代意义也是警世的。《马道》是下层人群的奋斗之歌,也是他们失败的挽歌。从这点意义上讲,它是一部严格意义的现实主义的巨作,是一个时代的断面和记录,也是共产党领导这个时代进步的一面镜子。
为了增加读者对我观点的认同,我想着要再谈谈两个问题。一是《马道》与中外名著的对标与比较;二是《马道》的主要艺术特色与特别贡献。
《马道》与中外名著的对标与比较。对标,本来是一个互联网词。它的本义是对标杆找差距。我在这里借用其评价《马道》。比较,在这里主要是比较文学的比较,因为比较文学的范围大体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运用。本来我和几个同行在讨论这篇文章怎么写的时候,他们建议我,不要和商洛作家群比,也不要和陕西作家群比,也不要和体制内作家群比,原因你应该会懂。我说,那和谁比呢,他们建议我和中外名著比,和诺奖作品比,于是我就做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马道》与它们的对标。
《马道》与《红楼梦》的对标。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红楼梦》,鲁迅先生说,“至于说《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伟人也说,“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那《马道》与《红楼梦》有可比性吗?我认为不但有,还有很多地方可比或对标。如体量,《红楼梦》字数七十三万字,《马道》一百三十五万字,几乎是《红楼梦》字数的二倍,容量《红楼梦》涉及明末清初的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涉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可《马道》涉及周文化的源头,涉及秦汉、唐,下至工人下岗、旧城改造、强拆等眼下发生的现实,暴露直白而大胆,不讳饰。时空距离更为广阔,也有资本运作、上市公司。可以说,《马道》进入了一些《红楼梦》未进入的处女地。具体比较,《红楼梦》涉及:封建社会爵位制度和门荫制度;礼仪制度及宗法制度;主仆身份及规范;贵族家庭管理;婚姻制度及形式;社会生活形态,文学艺术及诗词;传统医学等等社会形态,包罗万象,加上在具体形式上的艺术化,可以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马道》在体量和厚度上是摩写《红楼梦》的大作是无疑,它涉及了一个古都在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结构,各层级人物;还涉及到从三皇五帝到当代政治、政权建设;涉及到儒释道三教在三道关系;涉及到当代社会二元架构;涉及到传统文化及当代演变形态,特别饮食文化、酒茶文化,园林规制,节会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精粹,《易经》《道德经》“上古三坟”及中医中药,养生学,国术等等……当代资本运作都有详实的描摩,可以说是当代的《红楼梦》式百科全书,起码可称当代的风俗图或参考书。严肃说,《马道》艺术性与《红楼梦》相比有较大的再提升空间以外,写实性、人民性,不讳饰现实的勇气,是可以雁齐《红楼梦》,或超越了《红楼梦》。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对标,是找差距。这样《马道》才能进一步提升,成为不愧于新时代的文学作品。
《马道》与《西京杂记》的对标。《西京杂记》据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关于作者旧属学术界至今还有几说),实为古代历史笔记体小说集,六卷本一百三十八篇,特色一个杂。涉及面广,写汉代长安及京畿的实在事件与虚构故事,具有史笔性质又是文艺化的小说,因笔者长期研究长安及周边历史,故对《西京杂记》有较多阅读,感觉康在《马道》地域上写西京相同,涉及领域繁而纷杂,类《西京杂记》,涉及杂史,风情地理,遗闻趣事,人文典故而与《马道》涉及之广而类,惜《西京杂记》文字简而含蓄,《马道》洋洋百万言,精不及《西京杂记》,而从故事几条主线交相铺叙,整体性《西京杂记》莫如《马道》也。《西京杂记》是长安古都的地域小说姣姣者,入了《中国小说史略》。《马道》要与其对标,还要虚心与其看齐,尤在精神语言上下功夫。
《马道》与《红与黑》的比较。《红与黑》是一部世界名著,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它自十九世纪中叶问世以来,享誉世界。在中国拥有巨大的读者群,我在这里比较的原因是《马道》和《红与黑》都写小人物。《马道》的主人公是一群小人物,而《红与黑》是一个小人物,主人公都是为改变阶层身份命运而奋斗,结局是都未跳出本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的故事,这是我拿二者来比较的原因。二者都对人性弱点的贪多、投机、占有进行了叩问与揭露,甚至对弱者更残虐的一面的深刻揭露。写作方法上,《红与黑》更会对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着重描写,而《马道》会对多条主线同步发展更能成熟驾驭,似乎有电影蒙太奇手法,更现代化一些。两者熟胜熟负,不好一概而说,当然《马道》更需要和世界名著对标,不要过多与其比较。
《马道》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比较。说实话,我读诺奖作品并不多,读到了颁奖词倒很全面,况近些年一直在反复读。我总结诺奖作品的特点大致有:一是反映人类的文明进步,能够让人类共情人性共通深遂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二是异质,唯美、陌生,艺术手段的多样与独创;三是为世界人群共同认同即人性的优点的一面。我想,《马道》敢于与诺奖作品相比较的一点,应该是古老都市地域的文化的古今变迁。
《马道》的艺术贡献。小说史学者程毅中在《试述吴祖缃先生的中国小说史学术思想》一文中引用了吴祖缃先生的论断,吴先生说:“咱们中国古代文学尤其小说,从开始以至整个发展过程中,人民性或大众性都特别鲜明突出”。人民性、大众性是吴先生强调的一个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马道》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品,作家不在体制内,思想上的忌讳比较少,他以丰富的社会经历,以春秋笔法如实地以断代史的小说形式,忠实地、无粉饰地为古都长安的当代生活绘制了生动画卷,况且是史诗性的。这是《马道》最大的成功和贡献。当然,康铁岭运用了自然主义手法写现实生活,是他的最大特色。我在《一部摩写三辅文化的艺术巨著》一文中有详尽的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马道》虽是小说,有实录的性质,我举《马道》与《红楼梦》对标,与《西京杂记》对标,都有赞赏他春秋笔法的意思,“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我评《马道》为古都长安立传之作,主要是赞赏他不粉饰太平,不粉饰当下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史官态度和艺术高度。他高过一般稗官,是忠实于时代的文人。
| 编辑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