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俗相凡人歌——读《书院门1991》有感

2025-03-01   大美陕西网 / 刘雪琳   ico_2_1.jpg  
13.8w

古城有条青石街,因关中书院而出名,是为书院门。与碑林相邻便有楹联镌刻“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相得益彰。如今的书院门是1990年改造后的,旧貌新颜依然散发着文化底蕴,行人往来驻足间又添都市时尚。

t01424c20ea3be6bb78.jpg

作家康铁岭先生笔下《书院门1991》,以改造后的书院门为故事背景地,描写了一群外来务工青年男女因生计相识又因情感交织,产生出新的喜怒哀乐,面对新机遇、新抉择带来新的生存困扰。小说通过晏子敬、李雯这对临时夫妻的日常往来,凸显其做事风格和人物性格特点,如乡下人的热情、诚实、粗鲁,衬托出城里人的和善、大度、诡计,以及官商勾结时中饱私囊、情欲物化时的虚伪和丑陋行径。

康铁岭先生用直白的言语贯穿始终,区别文人相惜时细腻的情感表达。文中对男女主角情爱场景的描述大胆又含蓄,借用黑夜里老鼠戏耍时的活动进行修饰,当俩人的关系出现裂痕和猜忌,笔墨下老鼠的活动也逐渐减少。这一意向的处理,对俩人性格、心态变化做了进一步的铺张,藉以延伸心灵深处在情感破裂时给予有效补偿。《书院门1991》一部描写市井生活变迁的书,读之余味悠长且百态无形。

1676000660853195.jpg

人间疾苦与余味悠长——吃相

民以食为天,吃喝拉撒睡是常态。

张大圣说“人生不就是吃吃喝喝嘛”。孝子赵先生说“大米红薯稀饭就咸菜,凉拌西红柿外加几个馏蒸馍,黑瓷碗倒上啤酒依旧能助兴”。晏子敬说“人就是日日戳戳、吃吃喝喝”。开店的小慧说“我们南方人在一起谈的都是生意,谈生意经验,你们北方人聚在一起就是吃饭喝酒吹牛谝女人”。刘玉琴给老娘过白事有人说“看热闹的人多,吃便宜饭的人比主家里人多”。

晏子敬的房东老刘吃上了人生中最贵、最上档次的一顿大餐,即刻感叹道“为王的坐金殿脊背朝后,恨只恨把腔子长在前头”。可他还是喜欢在小院里烧茶水、做臊子面、凉拌猪头肉招待大伙。狐假虎威的王魁因一顿上万块的饭一路哭得伤心、一路念叨,“老子什么没喝过,可心里难过只恨自己命穷”。

大餐养不养人,李雯吃过了几顿万元大餐后在书院门购置得一院家产。以敬畏之心首先在古城大饭店订了生平最昂贵的大席面招待赵先生、王魁等一干人。李雯是聪明人,常去巷口店铺要烤串,要稀饭蒸馍加小菜,用不同吃食表达自己的义气和谢意。吃是她的脸面,拉拢人心又护她安全,立足此地才是目的。

微信图片_20250301173925.jpg

吃!路边摊咥起。吃!酒店的包间走起。小钱小吃,大钱大吃,鸡蛋花干菜夹馍,鲍鱼龙虾深海刺身。有先生曾说要了解百姓的生活水准如何,去跟前的菜市场便知一二。在吃的面前,晏子敬哭过、笑过,李雯哭过、笑过,还有那些个不敢哭、不敢笑的人,掩面后的世态炎凉仿佛有着穿越城墙后的痛彻,在黑暗中响动,借饭菜吞咽人前富贵,但真真假假都是真吃。书院门开门做生意的人,寄人篱下的人,帮人看家护院的人,穷是每个人嘴边不争的事实,穷是真的穷,哭都没眼泪。但吃,能吃穷也能吃富,最后吃出贫富不均、爱恨分明。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穷时的晏子敬水管子下接一口凉水,一个烧饼还得支棱着在书院门奔波。他们有钱没钱都在说吃,有事没事端一碗水都能喝吃出酸甜苦辣咸的滋味。穷也吃,富也吃,一日三餐的频率已不能满足人们在饭桌上表达人情往来,但吃的形式是待客之道,是纵情豪饮,都有着源于内外兼有、喜怒哀乐的外在表达。饭桌上一笑泯恩仇的情怀,杯酒化干戈的大度,吟唱诗情画意的豪迈。常言说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晏子敬与李雯的遭遇如这四大喜般的传奇,初居一室的深情厚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在杯盏交替中迸发出诗词歌赋。当李雯邀请大家吃酒唯独不与身边的晏子敬对饮,他们的爱像伤疤裸露在外预示着下一秒劳燕飞分,吃是俩人关系的开始也是结束的前兆。

吃,有着危及生命的物质需求,是口欲满足,是情感输出时的依赖。书院门内一群借力劳作的人早起睁开眼是穷是富,一晚上过去什么都会发生的可能,有的是让人大喜大悲的倾诉。他们想要在寸金寸土的地方刨食自己的明天,吃,成了他们最便捷的交际方式。困境中唯一不失自尊的热情与人吃喝是坦荡是真诚。晏子敬立足书院门之初,请人吃水盆、葫芦头、夜市炒细面,是他在新环境中第一次发挥自己最为擅长、最为原始的共情本能,以吃表达谢意建立属于自己稳定的社会关系。

吃,有着人原初的记忆,涉足山水满是乡愁的味道。很少有作者不遗余力地将地方吃食结合方言碎语,从头吃到尾写入长篇小说中。康铁岭先生用自己的方式开荒拓路铺垫对家的一份念想,用此情围绕底层人物的日常吃食,探索人性背后的险恶用意而算度颇深。过去常听身边人说南山人鬼精灵、小家气,做事待人客套中表现出的利己狭隘行为,细听晓得了是说他们因食物紧缺而分摊不均,实则因生活清贫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周济生活,以保食物细水长流。再想,同为南山人两者有着以小见大、异曲同工的思路,人有时的奇思妙想不就是为有拔得头筹的士气吗?

市井俗影百态无形——骂相

行人劝善时常说“嘴下积德”,也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关中腹地口语多、俗语多、怪话多,人在高兴或不高兴时常会脱口而出一些脏话、丑话。骂得大胆刁钻好似女人的专职,被人冠以泼妇的名声。康铁岭先生《书院门1991》笔下骂人的人区别女人,骂是男人的专属动作,嘴一张,脏话满天。嘴一闭,肚内脏话翻腾。男人骂什么?女人、钱财、不公、先人、脸面。

文中:老张的字画被导游做手脚压了低价,心里骂道“狗日的导游,狗日的心黑很”。知道晏子敬的字比自己的价位高,心里骂道“妈的,刚来时不就是个凡人,几天不见成了道士狗日的能写了”。只有跟前无人时才敢大声骂道“狗日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无意中看见赵先生就转身笑脸相迎“托你的福,好、好!”。老张不满意卖字的人漫天砍价时常一句“花搅人哩”算是轻的了。

王魁一行人遇见一个混混拦截挟持要财,晏子敬不知所措,王魁便大喊“做啥呢,做啥呢,狗日的不想混了”。边走边说“狗日的欠打,露出一副公安便衣的威严。瞎锤子”!还不满意,张口就来“磨道里找驴蹄夹子——寻着寻着给人搁事哩”!一句“狗日的”时常挂在嘴边。

刘建“他妈的”不离口;马东被张大圣气急了“日他先人了,我马东就要在这古城日弄成事”;张大圣一口一口“瞎怂活该”,七岁红跟着也是“狗日的娃。木桩子不上镜”。看似以礼待人的赵先生不满时当着大伙面“挨戳的”。晏子敬被李雯骗了气急了“狗日的城市灯红酒绿、男盗女娼,狗日的戏园子、锤子文化,文化人的街区书院门就是个垃圾场……”

他们在骂,骂自己、骂别人、骂环境、骂不满、骂气愤,骂是一种样子让别人看,有同病相怜,有惺惺作态,骂是人最后的尊严。他们的情感表达就是骂,骂就是为了情绪宣泄,为了生计他们不许有时间积存情感,一定要骂出土匪式的气势长虹。

饭桌上几人不言语吃着笑着乐呵着。骂!是他司空见惯了的城里人高低贵贱时的能耐表现。豫西来的他们,更是赤脚进城的底层人,合着在王魁、李雯处沾小光,在赵先生、张大圣跟前是沾大光的,同他们在一起就是给脸上贴金抹银,沾了多少都不算多。他们是这书院门上的人物,一时半会需要借他们的便利遮风避雨,找机会发财,他更不敢骂。就连拿着钱找人投资的程大头都明白“自己拿钱请客像吃蹭饭的闲人,落在角落不敢大声喘气,他们这些从农村进城混饭吃的人在城里人眼中就是乡巴佬,没见过面的孙子,有钱在饭桌上都不顶蛋”。他的骂声是一个人的低语。

微信图片_20250301173940.jpg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物次序又环环相扣。骂人是技术活,在透明和隐蔽之中,没人敢轻易付诸行动。可为什么还要骂?

骂,是市井生活中人的自然外显行为,是丑陋是粗俗甚至无能的代表,是人天生自我保护的劣根性之一,背后有着情感的宣泄,自我品行的反刍,是人遇事不可缺少的内容表达。相比较高雅的来由,有着推动思想提升的内在要求。就人的高雅和粗俗相比较,都是由低级行为向高级行为发展的过渡,两者在被批评和相互参照的初级形态中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有人在文明进程中将粗俗和丑陋进行对比后,将自有的劣根性不断进行合理规避和隐藏,但一直存在。

什么是俗,晏子敬的失意、王魁的唾骂、老张的狗日的、赵先生的笑里藏刀,孙府生的怂和痴,刘房东的醋意,李雯的物化、小慧的机敏、于松霞的功成名遂,由这群男女在吃喝拉撒睡中交织出爱恨情仇的生活片段,融入书院门这个可藏污纳垢的地方展现出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人性看得见地想,闭上眼的觉,周而复始真实且残酷的气息流动,有借机发财、有蠢蠢欲动、有仁义礼智,却以满嘴脏话的痞性共同构建着“俗”的形成。

市井街角听人说话,话一出口便知天南海北,衣帽打扮略知经济条件,就连街上举着小黄旗的导游,长居者都能看出谁身后的游人有钱没钱,他们一搭眼就把人能分出高低贵贱、三教九流。尽管这样,程大头还得忍受着赵先生、张大圣凭空套走自己的20%的股份,奴颜婢膝地看着老狐狸们笑里藏刀的勾当,可为假君子真情意,他不也是熙熙攘攘为名来,这就是人和人情味之间表里不一俗不可耐的机智,文化凝结的前提。

书院门是文化人眼中的文化街区,下里巴人眼中的垃圾场。他们既是书院门这片土地上创造者也是救世者。常言道“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他们一波地来一波地走,青石板上留有他们的足迹,青瓦白墙照见过他们的身影。来去之间有包容有摈弃,生活中残酷的实状硬生生地叫出雅俗共赏的文化奇趣,放眼未来应是对每个人生存不易的褒奖。

情欲物化一场空——俗相

赵先生是书院门里的孝子亦是高人,不计身价形象给身边这群未入流的人出谋划策创造便利营生,大伙眼里的赵先生人好、心热、淡泊名利。雷老板在泰国城第一次请大家喝洋酒开洋荤。不一会王魁去小房子,张大圣去小房子,赵先生唱完《唱支山歌给党听》也进了小房子。李雯戴着雷老板送的金镏子、金项链进了小房子。于松霞不明白小房子的魅力,后来的几句话得知一干人是去小房子风流快活,晓得人的命是有变数时,恩人般的赵先生此前高大稳重的形象塌陷了。

智能说过一万多的大餐不算什么,钱对于李雯不是个事,现在有着比钱更厉害的东西,干妈的能耐又大了!的确,李雯真正的转变是去潼关演出以后发生的。她认识了雷老板,通过雷老板认识了王处、徐总工、这些人的出现,改变了李雯的生活现状。

一路走来几个老板利用李雯姿色换得物权,利用完她随地转介给他人时,李雯明白了在别人眼里她的人比钱重要,在她眼里钱比人重要。人与物之间,李雯把与雷老板的一夜情换来的六十万现金,背着晏子敬通过孙府生在书院门买了他姐的一院房,写在自己名下。此时金钱与情感相比较,经济自由度决定了李雯对俩人关系做出新的决定。就连他们晚上的亲热如床下的老鼠行径,都少了甜言蜜语的互动。

李雯是谁?唱戏出道被人包养,事发后丈夫撵出六原的家,只身到书院门靠跑场子唱戏赚钱,被初来乍到的晏子敬戏园子看戏搭了二十条红拴住了心。搬出孙府生的家光明正大地和晏子敬住到一起,但又保持与孙府生的义妹关系。

她精明得很,明知小惠有夫却帮着王魁拿下了人;在冯所长的眼皮下制造机会让其媳妇刘玉琴和唱戏的良生一夜温存怀了儿子。即使雷老板让她得了痛疾也不忘矫情;身上被徐总工咬成青紫红斑佯装嗔怒,转身介绍手边唱戏的姐妹给了和自己有一腿的王处,成了姐妹中的皮条客。李雯逢人说自己是个仗义的人,可良心好得又黑又狠,人情世故中的圆滑唯是一股子无情味的狡黠。

物质的李雯,夜晚里哭得撕心裂肺,收拾一番精致地出门了。在光怪陆离的都市霓虹下,像橱窗里的玩偶,周身被欲望的目光层层包裹。感觉男人们肆意的眼神将她拆解成可随意把玩、消费的“尤物”。她的笑成了取悦他人的工具;她的举动迎合外界对女性物化的期待,却如商品供人挑选、评判。 她的价值似乎只存在于满足男性那膨胀的占有欲。她奋力过,试图挣脱这情欲物化的枷锁,可社会刻板偏见与低俗欲望,如影随形。曾经她渴望被看见真实的自己,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追求的女性,而非一具被情欲物化的躯壳 ,可她将这份看见丢弃了,看不到晏子敬为她留守,为她痛哭流涕,变成连自己都捉摸不透的一个人。

晏子敬是谁?妻子去深圳出差回来和他闹离婚,转眼和街头卖烧鸡的王六合结了婚,王六合是个投机倒把进过监狱的歪人,现在当了老板勾结校长把当了多年教师的晏子敬给停职放假了。没了颜面的晏子敬气不过揣着一点钱从洛南到了书院门。认识了智能,俩人不打不相识的过程中结识了赵先生、王魁、李雯等人,听了赵先生点拨去空洞山修炼一段时日,有了道号“灵光子”,认识了师兄灵仙子。再回来,以灵光子的身份在书院门干起了写字的营生。出摊、收摊、喝茶吃饭,围着李雯生活,他俩同病相怜都是被婚姻抛弃的人。

他并没有因失败的婚姻放弃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想起自己曾叫房东和智能几个人去看录像,无意让人学坏时,意识到自己如教唆者一样,后悔并自责自己,看到不如他的人、比他还辛苦的人,又于心不忍,关心他们。晏子敬看着向他借钱的马东远去的背影心里酸酸的。给人写族谱他说要写得认真,对得起别人的信任,对得起 自己的良心;他不伤人也不贬低人,只想与世无争、活得简单。

晏子敬第一次意识到李雯的背叛,他告诉自己“没有了解实情的状态下不可猜疑”。他否认男人的敏锐,他认可李雯,相信李雯对他是好的。自觉李雯唱戏,和程大头成立公司在外奔波不易,会遭遇各种不同的情形。对晚归的李文是急切的、体己的。看见李雯和孙府生喝茶的背影心里是酸的,去下马陵做头发心里莫名难受,当他和灵仙子一起看到李雯扶着老徐的背影走进酒店,悲痛欲绝的眼泪夺眶而出,他说“男子汉大丈夫要皮实,天上下刀子,也得挺住。”这是他最后的倔强。他内心软弱、爱得卑微,经不得再伤。见此遭遇灵仙子追加点化,说他“简单平和,偏轻之身,不附大财在身,终将是南柯一梦”。一晚过去遂断了红尘念想,一大早跟着师兄的踪迹去青城山寻道,不告而别、各奔前程。

同床共枕的李雯说过“他是她的过路财神,生活单调有规律,适合摆摊喝茶,心善行善”。言外之意她已做好放手二人的男女关系,自己也已在情欲物化的短期内实现利益最大化。李雯的雄心并不在意是否彻底沦为男人们钱权交换的筹码。但在生存原则和交换原则中,她优选一条捷径快速走出贫穷境地。只是相识一场俩人浅表性的情感如昙花一现。

晏子敬还是李雯?小惠还是刘经理?良生还是刘玉琴?张大圣和七岁红?他们非同寻常的情爱是低俗或高尚?都有着貌神离合的搅动在相互慰藉的需求上踏浪前行,有着相互照看中的自省前进,生活无果的关系停滞,是分水岭是断然离开都藏有的隐患。

微信图片_20250301173936.jpg

我们的文明并没有教会每个人一夜暴富,却始终告诫每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坚持做好一个人的底线,如何守正、诚实、善良。赵先生说:“怪社会不全对,怪个人也不全对,失败了这可能就是时代的牺牲品。社会开放搞活了,日子有过头,不用整天搞阶级斗争了。”但复杂的生存矛盾依然存在,社会在变,行业在变,人不得不顺应生活的变化做着适应自己的决定。如果一味地把金钱当成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一不小心就成了金钱的傀儡,是生存原则和交换原则在冲突下如何权衡后的结果反映。

语言之外雅俗共赏

陕人爱秦戏。不论田间地头还是台上台下,唱腔一响瞬间灌入爱戏人的各个感官,这戏就有了看头有了嚼劲。好的秦戏流传千百年,不仅有乐曲、情节上编排的优秀,还有朗朗上口、直击人心的戏词。但众人对戏词的喜爱不见得比对文学作品那般投入,但对文学作品中提取凝练出来的戏词语言是热爱的、钟情的,有着自己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审美与包容,以致有过目不忘或百听不厌的能力。

语言是一部作品的表征,作品的灵魂,也可代表一部作品的色彩基调。作者康铁岭先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书院门1991》的著述,以直白、简洁、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以晏子敬、李雯为代表的一群外来务工者立足市井的不易,既要写他们的善良朴实,还得写他们与时俱进的贪婪。就其整个故事发展的时间线性来看,一要写出与他们身份、文化相符的母语,二要表现他们从农村到城市在新环境中身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三要看到他们在陌生的人文环境下遭受打击时的羞耻、胆怯、忐忑、痞性、以及试探下的精神状态,四要表现出他们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变化,身心成熟后的适应与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是一个不留痕迹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几个主要人物心理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一个人待人接物成熟的外在表现。

微信图片_20250301173946.jpg

书中康铁岭先生把对语言的揣测、理解和深入人心的观察与体会,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刻画在环境、心理状态、语气、意向等不同方面,表达出说话人的不同神态,心理反应,以及情感张力。这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让人在读书过程中感受着语言的灵活、力度、实在,视觉下带动出节奏感和氛围感。像一幅画,白描或工笔,是简洁的美,细品又有内容出来。

一九九一年的书院门,是时光背后的书院门。如今的书院门走进去,煮茶闻香喝咖啡,听故事看繁华,匆忙的行人是否找见曾经熟悉的街景和身影,再想,留下的唯有外乡人的感叹和羡慕。作者将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一群人要写出情感带入地方特征,已然中有着过去和未来无法预估的沉淀,也会带起内心几许无法言明的阵痛。显然《书院门1991》接受了这种质朴的语言挑战,展示着市井文化的多面性和包容性。

书院门是条街,前有古人文化远征,今有作者著书再述。古今对照,尽是凡人百态穿梭在纸张墨香下再现市井生活的缩影。康铁岭先生通过街角一隅,将大环境中的小人物铸就在《书院门1991》一书中,既有时代寓意,也有作为市井人物的生活现状的投射,写出来是件不容易的事,写成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微信图片_20250301173950.jpg

| 编辑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继续阅读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