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读李洛发长篇纪实文学《薪火》

近日,我阅读了好朋友李洛发先生送来的长篇纪实文学《薪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25万字的著作一下子吸引了我,也感动了我。
《薪火》是2021年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重点资助项目,题材重大,主题突出。作者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全景式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赵伯经、王乐天、刘章天、刘耀庭等人在麟游成立党组织,领导武装暴动,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区”,在白色恐怖里隐蔽埋伏,解放战争中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创建麟游山游击区,最终迎来全县解放的壮阔历程,讴歌了共产党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是党史题材的好作品。
一、再现了共产党人领导麟游革命斗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血火岁月
(一)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为党在麟游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做好了组织准备。书中写到麟游的革命火种来自三原。曾在三原省立第三师范上学,受“五四”运动的启迪,参加反帝反封建学生运动的麟游青年才俊赵伯经,经时在三原陕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党内任渭北特支书记的张仲实介绍,加入了共青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赵伯经第三师范毕业后,先被派往陕军甄寿珊师做政治工作,后到西安地委魏野畴举办的军事政治队学习,再后与刘耀庭和第三师范三原籍同学白廷栋一起,回麟游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8月,在县立高小成立了赵伯经任组长,成员有刘耀庭、白廷栋、王乐天、魏勤轩等人的麟游党小组。仅仅过了半年,在中共岐山特支特派员李琦、曹永丰指导下,党小组改称党支部,刘耀庭担任书记,时有二十名党员,为在党在麟游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做好了组织准备。
(二)王泰吉领导的麟游起义,打响了西府地区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作者指出,1928年春,国民党陕军甄寿珊师奉命去宝鸡陇县吴山剿匪,路过麟游县暂驻。时任该师教导团一营营长的军队支部书记王泰吉,接到陕西省委指示,要求他们就地举行起义。王泰吉立即召集全营七名党员开会,决定立即起义,得手后往东转移,过礼泉到淳化,向在渭南一带活动的共产党员许权中任旅长的许旅靠近。经过周密组织,起义如期举行,反对起义、企图告密的第一中队二分队长李柏荣被处死,王泰吉率领五六十人的队伍撤离麟游县城,向东急行。队伍行至礼泉县南坊镇,被当地民团包围,队伍被驱散。麟游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打响了共产党人在西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到了示范引领和鼓舞人心的重大作用。作者用插叙法,特别介绍了参加麟游起义的十八岁共青团员赵启民。赵启民是蓝田人,十六岁考入西安第一师范学校,后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再后到甄寿珊师教导团一营当学兵。起义部队在南坊镇被驱散后,赵启民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不久转为共产党员。翌年他来到渭北,加入红军泾阳游击队。泾阳游击队编入红二十六军,他先后任排长、连指导员、师参谋主任。一九三五年后,出任陕北苏区县委军事部长、独立团团长、军分区代司令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二师五旅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第三十四军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海军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赵启民是从麟游起义走来的唯一一位开国将军。作者怀着对革命先驱的崇敬之情,对王泰吉的革命活动作了介绍。麟游起义失败后,王泰吉历经艰辛到渭南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被任命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参谋长,与总司令唐澍、军委主席刘志丹等人一起,率部与敌苦战。起义失败,他来到河南省南召县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写下了许多气壮山河的革命诗篇,表达对革命忠贞不贰的情感,不久被捕押送南京监狱。他身受各种酷刑,未暴露身份。其父与杨虎城私交甚好,托杨营救,王泰吉始得出狱。杨虎城见王泰吉能文能武,满腹才学,留任参谋,后派任骑兵团团长。仅仅过了半年,王泰吉率骑兵团在耀县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王泰吉率部北上,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这位对革命忠心耿耿但命运多舛的共产党员外出筹措粮款时,不幸被人面兽心的淳化县保安团团长逮捕,送往西安。南京当局获悉大喜,电令把王泰吉押送南京处决。王泰吉在拘留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豪气干云的诗句:“几经奋起几颠沛,愧无良平智量深,引颈辞世诚快事,瞑目庆祝红旗飞。”一九三四年三月三日,王泰吉在西安就义,年仅二十八岁。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光明的前景提示,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忠诚信仰,不惧生死,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
(三)赵伯经领导的第二次麟游起义,是麟游游击队成立前的一次演练。书中写到,王泰吉麟游起义后,时逢中共陕西省委机关被敌特破坏 ,党员名单被搜出,赵伯经被捕后押往西安。他在狱中受尽酷刑,但立场坚定,始终没有暴露党员身份,更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和进步人士保释出狱。赵伯经回到麟游,学习了外地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总结了麟游的前期工作,悟出了“要干革命,非抓枪杆子不可”的道理。1929年,他变卖部分家产,自购枪支,以党员为骨干,动员一批青年学生和贫苦农民参加,拉起队伍,赶走县长邵攀桂,收缴了官员和一些散兵的枪支,接管了县政府。随后,赵伯经率队参加了“西北民军”,任警卫第三营营长兼麟游县县长。甄寿珊遇害,“西北民军”解散,赵伯经率队进入杨虎城部驻防麟游的赵慧生团,任第三营营长。1931年冬天,麟游饥荒严重,百姓无粮,饥寒交迫,赵慧生团却利用部队调防之机摊派差费军服,民怨沸腾,赵伯经、王乐天随即发动了第二次麟游起义,击毙副团长杨德武等人,收缴了团部和机炮连的全部武器,撤出县城。起义队伍在县北与国民党岐山邢广先民团遭遇,激战中魏含忠、尹世杰牺牲。为了保存力量,王乐天命令起义人员埋藏武器,分散隐蔽,起义失败。
(四)成立麟游游击队,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书中描写到,1932年 8月,省委指示赵伯经同王乐天回麟游开展武装斗争。赵伯经回县后,重整旧部,成立了30多人的麟游游击队,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粮食,抗粮抗捐,救灾度荒。国民党麟游县政府大为震惊,组建保安团进行“清剿”。保安团团长侯振国发誓要活捉赵伯经,消灭游击队。赵伯经率领游击队,分别在雷家塬、碑子梁打败保安团,活捉侯振国,收缴长短枪一百多支,申家塬击溃国民党军队两个连。1934年6月,根据形势变化和斗争需要,经西安中心市委同意,游击队接受了县政府的改编。此后,赵伯经的公开身份先后是县保安团崔木区团团长、崔木保安分队长、县常备队队长、县兵役科科长、县民政科科长、县教育科科长,党内先后担任中共麟游总支书记、中共麟游县工委书记、中共西路地委军事委员。赵伯经虽然在国民党县政府里任职,但他忠诚革命,信念坚定,敢于斗争,积极工作,是上级党组织信任的地方领导人。这一时期,多名党员及党的同情分子当上了县政府科长及乡保长,麟游党组织快速发展。
(五)牵制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武装,策应王震部顺利通过西府北进边区。1944年10月,赵伯经奉调回到边区,先后任关中地委统战部部长、关中分区教导团团长等职。1946年 6月,王震率领人民解放军三五九旅从中原解放区突围,北上陕甘宁边区时,时任中共西府工委书记的赵伯经根据党中央指示,率领西府游击支队,出击麟、扶、岐边界地带,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牵制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武装,策应王震部顺利通过西府,进入边区。作者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
(六)组建西府总队,参加西府战役,解放麟游。书中写到,1947年5月,中共关中地委为了加强对西府国民党统治区武装斗争的领导,配合陕甘宁边区的自卫战争,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府游击总司令部(简称西府总队),赵伯经任总队司令员。西府总队主要任务是沿麟游山区和泾河以外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1948年西北野战军发动西府战役,赵伯经率领西府总队随主力行动,于 4月 21日攻克麟游县城,建立了麟游县人民政府。这期间赵伯经被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分别任命为西府军分区司令员、西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第一野战军解放了西安、咸阳后,赵伯经改任彬县军分区司令员、彬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书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麟游党组织建立到一九四九年麟游全县解放,人口不足三万的麟游,为了革命胜利,二十二年里牺牲了二十五位同志。曾经的学生娃,喊爹叫娘的乖儿子,提着鞭杆吆牛种地的庄稼汉,勇敢地参加了共产党,他们把信念记在脑子里,理想融入在血液里,革命到底不变心,终于迎来了胜利。作者兴奋地写道,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解放了!改天换天了!人民当家做主了!麟游县城街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肩扛钢枪的游击队员,手提烟锅的庄稼汉,高举小彩旗的青年学生,个个笑逐颜开,欢天喜地。这个隋唐皇家避暑胜地,传说麒麟祥游的地方,获得了自由,迎来了新生。”
二、讴歌了共产党人忠于革命,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信仰的牺牲精神
作者写到,赵伯经领导第二次麟游起义后,县民团在追剿起义部队时未抓获赵伯经,恼羞成怒,拆毁他家房屋 20余间,逼死其妻,不满两岁的孩子不幸夭折。他们还挖掘赵伯经家的祖坟,将其祖父和父亲尸骨弃之荒野。赵母知道了气得卧病在床,没几日就离开人世。有人对赵说 :“流离颠沛,家破人亡,你能无动于衷?”赵伯经慨然答道 :“革命为天下人谋太平,我以一家之破败,换取大多数人之幸福,何乐而不为。请勿多言。”敌人的残暴,没有让赵伯经屈服,相反,更加激发了他的革命斗志。
王乐天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中,用生命书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英雄壮歌。赵伯经、刘耀庭回县建立党组织时,介绍王乐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乐天由一名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协助赵伯经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在赵伯经被捕后担任县党支部书记。部队编入杨虎城部新编旅赵慧生团,任第三营党支部书记。麟游游击队成立,任分队长。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群众度饥荒,与国民党地方武装作战,他冲在最前面。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地方团队后,王乐天先后任县保安团崔木区团、县常备队地下党支部书记,中共麟游特支书记,县工委委员。1937年冬至1938年8月,被党组织派往延安“抗大”学习,回县后担任中共麟游县委书记。1943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麟游县政府以“偷买军火,图谋叛国”的罪名逮捕了王乐天等10余人,县委被破坏。王乐天被捕后,当局如获至宝。他们把王乐天“关进了县看守所,一个月后押送宝鸡保安司令部。当夜,专员温崇信同第九军军长韩锡侯提审王乐天,他们要见识见识这位住过延安抗大的共产党县委书记,究竟有多么厉害。这些年来,共产党在麟游横跳一丈,竖跳八尺,国民政府的多位县长都得看共产党的眼色行事,真是咄咄怪事,闻所未闻。这两位反共老手自以为对付个山沟沟里的共产党县委书记是小菜一碟,不用费太大的事就能拿下,没想到只问了几句话,就被王乐天驳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气呼呼摔门而去。”敌人对他严刑拷问,毒蛇似的皮鞭,烧红的烙铁,在他胸前胸后留下了条条血痕、块块黑疤。老虎凳、木杠子把他双腿挤压得不能伸直,走路得扶墙挪行,还戴着沉重的脚镣手铐。“你的同伙都有谁?不知道!你们如何与陕北联系?不知道!杨森指认你是共产党县委书记,你们如何活动?那是狗咬人!这位大革命失败后入党的汉子,被狱警拖到法庭上,咬牙强忍着牵筋动骨的疼痛,头不低,腰不弯,高声斥责马绍中的无耻,申诉自己的冤屈,反驳法官强加的种种罪名。无所畏惧的神情,声震屋宇的嗓门,长如流水的答辩,让那个从省城赶来自称专办共产党案子的秃头法官大惊失色,连连挥手让狱警押下去。”作者接着写道,当战友化装成乡亲步行二百多里来宝鸡探监,告诉他县上一些开明绅士联名向专署具保求释,组织再次筹钱营救他时,王乐天平静地摇摇头:“不要再来看我,也不要白花钱了,我为革命坐监,心底坦荡,无悔无恨……你们不要难过,要努力向前,把正义的事业干到底!” 1944年3月22日,王乐天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时年39岁。赵伯经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他写下了“并肩战斗,终少一躯,碧血生华,继来万人”,表达了对战友无尽的怀念之情。作者还写了刘章天、刘耀庭等人的革命历程和英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众多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英雄的麟游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让党史人物“活”起来“动”起来
纪实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呈现事件本来面貌的文学体裁,要求作家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追求本质的真实,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作者做到了,写人有血有肉,写事生动感人。比如赵伯经奉陕西省委指示参加西北民军,任警卫第三营营长兼麟游县长。他一上任就宣布免除烟款,粮食不征,赋税减半,百姓叫好,人心始安。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公审了借催缴粮款之名,持枪杀人,奸污妇女,巧取豪夺,鱼肉乡里,恶贯满盈的县粮秣局队长张垚,为老百姓除了一害。这些情节,极富于感染力。
作者还详细叙写了赵伯经在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接见的经过,读来甚觉亲切,难以忘怀。作者写道:“那天上午,赵伯经在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央组织部干部引领下来到枣园,走进一孔窑洞。他一进窑洞,就看见了毛主席。毛主席身穿灰粗布棉衣,左手捏着纸烟,右手拿支铅笔,伏在桌子上看文件,十分专注。朱德总司令坐在桌边,戴着眼镜,翻看《解放日报》。赵伯经看着两位领袖,心咚咚直跳,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那名干部立正敬礼,报告说关中麟游县的赵伯经来了,毛主席放下铅笔,朱总司令摘下眼镜,两人都站起来了。赵伯经赶忙敬礼,双手紧紧握住毛主席的右手:‘毛主席好,我是麟游来的赵伯经。’毛主席笑着说:‘哦,麟游来的赵伯经同志,欢迎,欢迎。’朱总司令笑呵呵地说:‘我也欢迎赵伯经同志。’赵伯经敬礼,握住朱总司令的手:‘总司令好。’朱总司令连声说:‘好,好,好。’‘麟游,很了不起的一个县啊。’毛主席坐下,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侧过身子对朱总司令说,‘隋文帝杨坚在那里建了个仁寿宫,夏天去避暑,很凉快的。唐太祖李世民改了个名字,叫九成官,有九重、九层之意,言其高大,他改名字是为了和隋朝划清界限,意思是我大唐明君仁政,根基坚实,江山永固呀。李世民每年夏天都要去九成宫住上几个月才回长安,后来洪水暴发冲毁了官殿,九成宫没了,好可惜呀。还有个醴泉铭碑,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国宝啊。’朱总司令说:‘九成宫醴泉铭碑的字是楷书一绝,我小时候临过这个帖。’‘李世民夏天躲进九成宫,外国使节来了,还要顶着大太阳流着开从长安跑到麟游去见他,去进贡,没办法,国力强盛啊。’毛主席扭头望着赵伯经,笑笑说,‘赵伯经同志,我说得对不对啊?’‘对着哩,对着哩。’赵伯经连连点头,‘毛主席你说得对着哩,醴泉铭碑还在,常有人去拓字。”毛主席还问了麟游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又问了党组织情况,问得很详细,比如麟游距离宝鸡多远,县境内山区和土塬各占几成,最大的塬有多大,农民党员有多少,赵伯经都一一回答了。赵伯经怕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听不懂自己说的西府话,答话时吐字轻,说得慢,还好两位领袖都听懂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跃然纸上。用文学讲述党史,党史就充盈着文学的激情与张力,变得鲜活而生动。《薪火》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写出了共产党人的勇敢和忠诚,斗争与牺牲,让人感动,令人难忘。
总之,这是一部党领导下麟游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学习地方党史的生动教材。我愿意把这部厚重的红色作品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为宝鸡文理学院教授,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发表在中共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刊物《宝鸡党史》2025年第1期。)
| 编辑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