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古村:真正的低调奢华有内涵
没有大山大河的胜景,位于山西省晋中市这座普通的内陆小城边上,“养在深闺人未识”倒是称为后沟一脉相承的古朴风貌。
尘封的古村落
柳枝在沧桑的原始农具上拂过一抹鲜亮,老榆树上系着不知年岁几何的古钟,村民的粗布衣衫仍是典型的山西乡党装扮,一边打牌聊天,一边摆着鲜枣摊,目光中没有太多的油滑世故。
后沟的价值绝不止于“隐”和“土”,无论是那套可以与现代一流水利设施相媲美的排水系统,还是每年几十个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民俗节庆,都让后沟成为名副其实的农耕文明活化石。后沟虽称不上与世隔绝,但几十户村民在时代的边缘静静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朝代更迭阻挡不了他们依然故我地晨起耕作、日落而息,在一个个小作坊将地里收上的作物磨成面、榨成油、酿成酒、酿成醋。
如果不是2002年的那个初冬,也许后沟的老乡们永远不会意识到,从祖上世代流传的、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古村风物与生活点滴,竟然成为无比珍贵的文化标本。
那一年,作家冯骥才与若干民俗学家、美院教授和摄影师,接受当地政府的邀请,肩负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实地采样的任务来到后沟。如同考古学家掘到一块暗藏宇宙密码的瓷片一样兴奋,在商品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竟然还能找到如此典型的农耕黄土文化。
“抢救”成为一行人说的最多的词。的确如此,山西曾有3000多个古村落逐渐消失或落寞,后沟是为数不多仍旧保存完整的古村之一。在学者们的奔走和建议下,后沟得到了理性的修复和有节制的开放。
古村的信仰
村谚有云:“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说的正是后沟村考究的选址。村口一左一右两座土山环抱着村庄,俗称“左青龙,右白虎”。这两座土山是村民心中的圣山,禁耕、禁牧、禁火。从自然环境上看,两座山可以阻挡黄土高原放肆的风沙。而发源于要罗山腹地的龙门河,则滋养着后沟古村的灵性与生命。
村民居住的土穴窑居也丝毫不马虎,在门边墙壁的方洞里,通常有一个辟邪的小狮子。
在后沟,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节日一年有几十个,村民们用贴对联、贴门神、打年糕、酿酒、扭秧歌等方式,迎接二十四节气的更迭,感恩自然的馈赠。或许这些精神内核才是后沟作为北方农业文化遗迹的最重要原因,只要人们还继承着对天地的敬畏与顺从,后沟的文化就不会“断根儿”。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