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如何“火”起来?
——陕西传统村落资源利用调查
党家村的老街道。
今年6月15日,在袁家村一家热米皮店门口,西安游客郭战抹了一把嘴,打包好没吃完的油饼,继续朝作坊街走去。“这是我第三次来袁家村了。不仅是因为这里的油饼有小时候的味道,也不仅因为各家店铺门前潺潺的流水和鹅卵石,而是因为,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是生活本身。”郭战说。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村落。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村落旅游越来越为游客们所青睐。
一些传统村落“火”了
2013年,在朋友的推荐下,郭战第一次来到了袁家村。尽管当时商业街等很多旅游设施还没完全建起来,但“关中印象体验地”作坊一条街上吱吱呀呀的织布机、迎风飘展的酒幌子和小吃街上各具特色的关中小吃,还是让郭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乡村生活气息,因而很快爱上了这个地方。
两年后的一个周末,郭战再次来到袁家村。当时,风格各异的旅店和客栈已经建了起来。他临时改变行程,住了一晚。那一天,郭战顺着老戏楼和大槐树旁的石梯拾级而上,来到了酒吧街,感受着这座传统村落的新潮与时尚。
这次,郭战来袁家村,带上了妻子和儿子。“娃一直在城里长大,到了这里,看到什么都感觉新鲜。”郭战说,“现在,外地的朋友来西安后,我都会推荐他们来袁家村转一转。”
如今的袁家村,已经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代名词。这里建成了能够游玩观赏的“关中印象体验地”作坊一条街、能够休闲娱乐的“农家乐”接待站、小吃街、酒吧一条街、回民街、祠堂街等旅游观光设施,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统计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袁家村共接待省内外游客约43万人次,劳动节当天接待游客约1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3400万元。
6月14日,来自内蒙古的李萌漫步在韩城党家村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有着68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每一个建筑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故事。”李萌感叹,“在党家村,青石板和四合院都完整地保留着,雕在砖、木、石头上的图案也是每家各有不同。”
走进党家村,古老的石砌巷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据了解,目前党家村123座院落按照保存程度,被纳入国保级院落进行保护。同时,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为了提升人气,韩城市不断提升党家村的硬件设施,修建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商业街、公共卫生间等,经过不断的努力,2016年12月,党家村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除了袁家村和党家村,永寿等驾坡村、三原柏社村、淳化贤仓村、米脂杨家沟村、绥德郭家沟村、佳县赤牛坬村、柞水朱家湾村、洋县华阳街村等很多传统村落,如今都已经成为人们感受青山绿水、回味乡愁的好去处。
仍有古村落“藏在深山人不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能为人们所熟知和品味,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依然“藏在深山人不识”。
石船沟村的清代建筑上的门环。
明清时期,蓝田县葛牌镇曾是秦岭古道咽喉。其中,葛牌镇石船沟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935年,红军第二十五军在文公岭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这里成为关中地区最早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可以说,葛牌镇既有不可复制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也有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直到2008年沪陕高速通车解决了交通瓶颈之后,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石船沟村的客家家训。
“路修通了,并不意味着就能把游客吸引进来。由于没有任何服务设施,沪陕高速通车的前两年,几乎没有什么游客。每年接待游客只有千余人。”葛牌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陈涛说,“这些年,葛牌镇通过不断硬化主干道,治理河道污染,树立农家乐示范典型,游客人数逐年攀升。2015年,葛牌镇全年游客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预计今年旅游接待人次将达50万人。”
醋坊合作社成员名单。
谈到传统村落旅游,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程圩分析认为,陕西传统村落在开发的过程中,仿古建筑、小吃街成为“标配”,缺乏专属IP,精品化程度不高。不可否认,“吃”是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果仅停留在“吃”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要获得游客的认可,必须挖掘自己独特文化和历史底蕴,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同时,停车场、标示清晰的指示牌、WIFI网络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可或缺。
同时,目前大部分进行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开发主体通常都是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致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步伐非常缓慢,难以适应游客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
“提到秦镇,人们可能只能想到凉皮,其实在清末,这里曾人员密集,热闹非凡。现在,秦镇的老城门楼依然在,也有很多地方有当年的痕迹,但是这些资源的整合开发暂时还没人去做。”西安文理学院教师于全涛说。
传统村落须注重个性化体验
袁家村夜景。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陕西,各种类型的传统村落,荟萃了陕南徽派建筑、关中四合院、渭北地坑窑、陕北窑洞等特色各异的民居类型。这些传统村落中的关中面花、社火、陕北剪纸、秧歌、陕南渔鼓、民歌等非物质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然活态传承。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着手编制《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规划》,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已经进入议事日程。
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下一步将通过规划指导、项目支撑、旅游配套、文化挖掘、宣传营销和人才培训等,分类分批开发利用好我省的传统村落,使其在形态、业态、生态和文态等方面独具陕西特色,为陕西旅游增添更为亮丽的风景。
程圩建议,对于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做好规划。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系统研发,保护好文化和古建筑,尤其要保护好古建筑文化,使传统村落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陈涛介绍说,今年葛牌镇正在努力打造“一步一景”,在高速路口竖起了革命先烈塑像。恢复了文公岭战役、战地医院遗址,同时,依托红豆杉、客家文化等元素,打造不同风格的农家乐。
在袁家村,农民是建设者,更是开发者。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和现金入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每一个作坊就是一个合作社。店铺门口悬挂着的入股名单,记录着每一个合作社成员的名字和入股金额。一间酸奶作坊里就有140多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一户家庭,股金从5000元到20万元不等。“袁家村在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新途径,农民的股份分红远远多于劳务收入。通过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了两极分化,也凝聚起了人心。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走向产业化的道路。”村委会主任王创战介绍说。
于全涛认为,要注重传统村落的个性化体验,这样才能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产业持续焕发生命力。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传播了关中的黄土文化,多种多样的面食和关中的风俗,成为白鹿原的又一招牌。宁夏银川的镇北堡影视基地,打出了“出卖荒凉”的口号,而同样的高原文化和大漠文化,在陕北的延安、榆林也随处可见。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