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汉唐三大盛世中兴系列史著《盛世中兴》面世

2017-06-12   来源:大美陕西网 作者:大美陕西网

  近日,一套全面展现中国历史周、汉、唐三大盛世中兴的历史著作《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面世,丛书的三位作者分别为陕西长安作家王向辉、张军峰、张立。

  《盛世中兴》系列丛书是由西安出版社和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一套盛世丛书,也是西安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丛书以周代宣王中兴、西汉昭宣中兴、唐代元和中兴为切入点,全面展现周代、西汉、唐代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朝代中兴历史的精典著作,是对周秦汉唐时期中兴历史的一次全面性知识普及,对中兴之举与盛世场面进行了一次整理与挖掘。丛书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周秦汉唐盛世中兴进行了全面展示,极具历史性、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介绍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风貌。

  附:《盛世中兴》(《宣王中兴》《昭宣中兴》《元和中兴》)后记

  王向辉:《宣王中兴》后记

  周宣王继位之时,经历了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正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法文、武、成、康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

  年少轻狂的大学时代,曾经想创作关于周武革命的惊世小说,这一计划在卧谈会上告知舍友后,不想舍友第二天竟然买了一本杨宽先生的《西周史》相赠。扉页上还有舍友龙飞凤舞的两行字:“英奇奋于纵横之世,贤智显于王霸之初”,不由心生莫名的感动。可惜我们的雄心壮志总被雨打风吹去,惊世小说自然是未着一字,舍友的兄弟情义也随着时光变得淡淡疏远了。更不曾想,因之当年对《西周史》的信手乱翻,却奠定了自己攻读先秦史学位的基础。

  自己出生、乃至后来工作生活的镇子唤作郭杜,司马迁先生称之为“毕原”,这里号称是周文王、武王、周公墓葬的风水宝地。可惜西周先王的墓冢寻找起来却很不容易,如今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倒是距离自己家乡不远的一处大冢,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周穆王陵,让人对西周王朝多了几分亲切之感。

  前些年有位好友是山西平遥人,由此去过几次平遥,但都是古城转转,其后知道他那里有所谓的中兴名臣尹吉甫的墓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督促朋友踏勘墓地,拍照寄来。这算是我与周宣中兴的最初缘分吧。这几年忽然对龙文化、本土方志产生浓厚兴趣,一番钻研后,终于发现周宣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周王,他试图阻止邪龙复活,却功亏一篑,郭杜人的老祖先杜伯更是宣王生命的终结者。杜伯与宣王的恩怨情仇有香艳、有复仇,有神话,生动婉转,一时间让我对这位中兴的周天子刮目相看了。

  其实宣王在西周历史中不是一个会重点讲述的人物,他的中兴大业往往被一笔带过,西安虽然是周秦汉唐,但因周的材料匮乏,实质上是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位周王的生平功业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寻找历史依据,观照当下现实,理解宣王中兴,更显得迫切和必要了。

  因缘巧合,曲江出版传媒的范婷婷与我熟稔已久,她们刚好计划制作一套关于历史中兴的文化丛书,因了解我的学科背景,遂把周宣中兴的写作托付给我。虽然我知道自己对宣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还是慨然应允了。另外,我作协的好友张军峰和张立老师分别撰写《西汉昭宣中兴》和《唐宪宗元和中兴》,由此而成三本系列之作,也算是一件快事!

  写作的过程其实不算艰辛,毕竟自己本行,写作的过程也有点趣味,因为毕竟不是学术之作,还让自己重做了回先秦史的研究生,如何把诘屈聱牙、生涩难懂却又为数不多的史料改变为通俗流畅的表达,是要费些劲头,从谋篇布局到步步推进,都是在紧张而炎热的夏日,利用中午的炽热阳光,蛰居方丈斗室,开始了文稿的创作。我虽然不认识周宣王、尹吉甫等人,但有着白纸上好作画的古怪激情。其中引用了不少《诗经》,这一是因为资料匮乏的问题,二是想更好的展示西周盛世的诸般风貌。孔夫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以前曾经写过一片《寻找大周》的散文,描述自己在沣水河畔,追思周代的风采绰约,周宣王中兴,由一个杜伯的后人来描绘,也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这本书,是我们寻找周宣王少年天子锐意革新的精神之旅吧。

  如今书稿付梓在即,按照惯例说上几句,感谢范婷婷的信任,编辑原媛、崔楠的认真,如果没有他们,我这生性懒散的人还不知何时才能交稿,因为有了她们的催促,我才得以完成这一特别的作品。

  用宣王时期的诗歌《诗经· 小雅 ·采薇》的诗句描述我此刻的心情吧: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愿把这本小书献给上帝!献给上帝赐予我们的这座伟大的城市!

  王向辉,1978年生于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基督徒。出版有《听风小饮集》《西安十三朝》《侯宗濂传》《净土祖庭香积寺》等书。

  张军峰:《昭宣中兴》后记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于终前两年下道《轮台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昭宣二帝在位时,着重休养生息,汉武帝在位时严重损耗的国力得以恢复。刘向评论汉宣帝时称赞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对昭宣二帝在位时的治绩,史称“昭宣中兴”。

  我站在古城南的少陵原东北崖畔上,不禁想起李白的“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的诗句,虽然我没有望见咸阳的五陵原,但秋风将我的思绪扯的很远。

  南眺终南隐隐,北俯高楼林立的西安城,东面是隔着悠悠浐河的白鹿原,西南不远就是汉宣帝的陵寝之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历史上的汉唐雄风就出自这座城市。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首善之都。

  这里浓缩着中国人最为珍贵、最为自豪的记忆;这里也是一座风生水起、蓄势待发的希望之城。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七千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公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在此建立丰京,接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的辉煌历史。尔后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这里的川、原、古道、河流、陵墓、寺观、塔、碑、村落、街、巷等等,无不孕育着先民先贤的精气神。这里的周礼秦乐、汉风唐韵无不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这座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伟大城市,这座曾经见证了“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鼎盛辉煌的古都,我深深为它而自豪。

  然而今天,这片肥沃而且有着深厚底蕴的土地的养分正在在一步步流失,而我们没有起到保护好它的作用。这座古代有着数千座能有着名姓的少陵塬上的古墓,如今能看见封土的只有近二十座了。而就是我身旁这座埋葬着把汉武雄风文治到极致的宣帝陵,它的陪葬墓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他的杜陵邑只有在历史书上看到了,他的寝园城郭也荡然无存。这些都让我惭愧也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流逝的不光是古墓文物,还有我们赖以自豪的文化和传统。

  之所以还原这段中兴历史,就是让后来人记得这段辉煌,从而铭记历史,鉴古察今,奋发自强。

  十八大以后,“一路一带”吹响了跨时代发展的号角。西安这座开辟了丝绸之路起点的地方,成为了走向世界的窗口。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我们的祖先就做到了。继承传统,不忘历史,继往开来,重振汉唐雄风,把古城西安建设成既有古都风貌,又有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大都市。

  回顾昭宣中兴这段历史,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古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这座城市的灵魂,从而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秋风烈烈,然而我的内心是热的。就如这座城市的内核,就是它的历史文化,也是它的精神高地。

  也如我脚下这座塬一样,因为有了汉宣帝,才使它格外的雄浑和高大。因为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着它,巍峨的终南山庇荫着它,“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我为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

  张军峰,号初玄,用过沣西人、凤栖主人笔名。长安作家协会主席、陕西散文学会青年文学委员会主任。获辛卯年全球华人黄帝陵祭文征文二等奖;《哑姑》获第二届《小说选刊》全国笔会二等奖;楹联被钟鼓楼博物馆收藏并被镌刻;散文《红月亮》获首届林非散文奖单篇奖。《中国散文精选100家》《行吟秦川》《2013年陕西文学年选》(散文卷)《2014年陕西文学年选》(小说卷)等文集。出版过长篇小说《方子渡纪事》、散文集《掬水向月》、历史文化散文集《你从我的长安打马而过》。

  张立:《元和中兴》后记

  唐朝中期以后,国势衰落,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其中,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唐德宗在位时,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渐生。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便着意用兵对付强藩,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如果问起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唐朝。汉代当然也很强大,但质朴而少文,总不够可爱。宋代经济繁荣而文事鼎盛,可爱有余却武力太弱。明清是封建专制的顶峰,总是给人压抑之感。只有大唐,人们一提起总滔滔不绝,隋唐英雄传,贞观之治,驰骋西域,开疆拓土,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丝绸之路,李白杜甫,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经济、版图,都足令人自豪,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大唐精神至今仍令人追怀。连那些女性配角都可以成为热播影视剧或畅销书的主人公,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杨贵妃……

  没错,这些当然是大唐,放眼当时的世界,罕见其俦。但这只是大唐的前半叶,我们知道,一场安史之乱终结了封建时代最大的盛世。至于大唐后半叶的历史,很多人都所知寥寥,只知道安史之乱重创了大唐,但乱后的大唐到底如何,却并不十分清楚,或者知道但却选择性遗忘。是啊,谁愿意看到大唐辉煌后的黯淡,盛世后的衰落呢?何况竟然惨到皇帝多次出逃甚至被杀,藩镇割据跋扈不听话,朝臣也互结朋党来倾轧。

  其实,后半叶也有自己的精彩与传奇,特别是本书描写的元和中兴这段岁月,但知道的人并不算多。唐宪宗李纯,这位在史书中与唐太宗、唐玄宗并称的英明君主,如今名气还不如同时期的大文豪韩愈、白居易和柳宗元。其他如中兴名相裴度、李绛等人的知名度也远不如太宗的房玄龄杜如晦、玄宗的姚崇宋璟,这是不公平的,历史不应该厚此薄彼。元和中兴削平藩镇,重塑中央权威,为大唐续命近百年,虽然不复盛唐的辉煌,但亦不乏阳光灿烂的日子,因此值得后人含着“历史的温情”而尊敬,值得被记忆和书写。

  元和中兴在文化、文学上的成就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清代学者叶燮说:“贞元元和,为古今诗运之关键。”钱钟书也说:“唐之少陵(杜甫)、昌黎(韩愈)、香山(白居易)、东野(孟郊),实唐之开宋调者。”除了杜甫,其余几人都是元和诗人,而杜甫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和学习,也正由于元和年间的这些诗坛人物的推广之功。至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和柳宗元在元和年间的古文运动,更是影响深远,至于今时今日。

  我的家乡至今还保留着长安的名字,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让我得以在埋头史书之余,可以亲自寻访故地故事,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幸福。在我写作唐代历史文化散文集《长安古意》时,就对近旁的杜甫纪念馆、韩愈广场、少陵原柳宗元和杜牧的墓地等多次踏访,聊发思古之幽情。在本书写到杜甫、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命运多舛之时,我不禁留下了眼泪,仿佛感同身受。

  书中的插曲如李愬雪夜入蔡州,大唐秋妃杜秋娘,元白、刘柳的生死契阔,大唐平藩统一之战等等,都是历史小说和影视剧的大好题材。后半叶的大唐,它的涅槃重生,奋发图强,重新崛起,甚至轰然倒塌,余音袅袅,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了解。

  最后,我要感谢好友王向辉的指正,感谢曲江传媒的范婷婷、原媛、崔楠等编辑老师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因水平有限,还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张立,生于1979年,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长安作协秘书长,致力于长安地域文化和唐代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有散文集《要有光》,诗歌集《时光漫步》,著有唐代历史文化散文集《长安古意》。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