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剧社的文化担当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铿锵激越引爆上海
2017-11-10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李向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西安秦腔剧院历时四年精心创排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弘扬与传承的一部好剧。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在上海成功上演。
历经百年风雨的文化坚守
1912年成立的西安易俗社,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也是中国戏曲移风易俗的一面旗帜。1924年,鲁迅为易俗社题赠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1957年,戏剧家田汉经过考证,确定易俗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可与莫斯科大剧院、法国芭蕾舞团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堪称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座丰碑。在最初的30年,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500多个剧目,这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1924年,鲁迅为易俗社题赠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
历经百年风雨,易俗社如今是西安秦腔剧院下属的四大剧团之一。百余年来,涌现出了刘箴俗、王天民、樊新民、李可易、汤涤俗、刘毓中、陈妙华、肖若兰、全巧民、杨天易、张保卫等众多秦腔艺术名家,创作、演出《三滴血》《游龟山》《双锦衣》《西安事变》《翰墨缘》《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等800余部优秀剧目,艺术行当齐全,演员实力雄厚,是秦腔优秀传统艺术的一面旗帜。其中,《蝴蝶杯》被河北梆子、晋剧、豫剧等众多剧种移植上演。《三滴血》于1960年作为秦腔代表作拍成首部秦腔黑白电影,广为流传。
近年来,西安秦腔剧院始终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发展宗旨,面向基层,扎根人民,艺术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共荣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大奖176项,侯红琴、惠敏莉、李淑芳、张涛获得“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大奖。
为了弘扬与传承“易俗精神”,西安秦腔剧院集易俗社老、中、青三代人,八易其稿,历时四年,将自己的百年历史创作成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并成功搬上舞台。全剧以“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七场戏来展示易俗社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当板胡声起,大幕拉开,观众很快被精彩剧情带入百年剧社在中国近代史转折间的风云变幻中。这部纪实风格浓烈的史诗大剧,以秦腔为媒,生动鲜活地展现了艺术家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舞台上,虚实两条主线,透过剧中人物高玉轩、陈甘亭、关震易、刘天俗、林梦芸等不同群体代表,体现出易俗社始终坚持以戏化民、不忘初心的文化担当。剧中的作曲和配器指挥都由秦腔老一辈艺术家姜云芳、张森龄老师担任,他们用积累了数十年的创作经验,在舞台上呈现出地地道道的秦腔唱腔。在剧中饰演林梦芸的是易俗社现任社长惠敏莉,她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的获得者,其他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也都是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精彩演出感动上海观众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今年受邀参加艺术节的共有45部中外精品剧目。11月1日、2日晚,这部讲述戏曲人自己故事的剧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精彩亮相。
连续两个晚上,来自大西北的秦声秦韵,让上海观众眼前一亮。他们中有普通的上海市民,有久居上海的陕西乡党,有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的“戏迷之家”,有艺术院校的学生,还有专程赶来的外国戏迷。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出,赢得了观众们一片叫好声,演出期间响起的热烈掌声达20余次。
观众童文远是个纯正的上海人,朋友邀他来看《易俗社》,第一次接触秦腔的他是抱着“探奇”的心理来的,想体验一下西北戏曲的风格。看完演出后他笑言自己已成为秦腔“粉丝”。他说:“曾经以为秦腔就是一声吼,现在才发现它既有西北汉子的豪放,又有小家碧玉的风韵,即使南方观众也能找到共鸣。”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