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丹阳联村脱贫攻坚新路径 7个贫困村形成“命运共同体”
2018-02-02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庞乐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哪怕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如何找准“穷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为贫困户摘掉“贫困”这个帽子,牵动着每一位扶贫干部的心,更考察着每位帮扶干部的能力。
2017年9月27日,陕西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丹阳联村党委在国家级贫困县周至县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该联村党委带领周至县7个省定贫困村,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扶贫项目、土地流转、资源利用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落实,形成发展合力,探索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从“各刷锅”变成“一家人”
“以前每逢下雨,我们家总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住房条件很差。今年永康书记前后两次来到我们这里,亲自走访并了解了我家的困难,现在在各级领导和爱心人士的关怀帮助之下,我们家发生的变化是之前想都想不到的。”鸭沟岭村二组贫困户宋巧萍说起脱贫攻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2017年,宋巧萍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在扶贫干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再加上向银行贷的5万元和一位爱心人士的资助,她的住房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从里到外完全焕然一新。另外,在市里帮扶领导的协调下,计划将她家2.2亩低品种的猕猴桃进行提升改造,并将她家中3.96亩的土地按每年每亩700元加入了合作社,这样既为她减轻了负担,也没有让土地荒废,并且每年还有固定的收入。
“去年,我家的猕猴桃一共卖了12000多元,比上一年又多了近5000元。等到农家乐发展起来,我们生活好了,也不用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了。”宋巧萍表示,等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去帮助像她一样的贫困户。
据了解,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联村党委坚持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中心,对辖区内177户贫困户逐户制定了帮扶措施,加强与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之间的有效联系,切切实实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考虑到竹峪镇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缺乏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丹阳联村党委成立后,将镇辖区内的7个村,包括177户贫困户,在保持各联建村行政区划、村民自治主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做法,把7个村的土地等资源集中“打包”,在脱贫项目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推进落实,从过去的“各刷锅”、“另洗碗”变成了“一家人”。
7个贫困村形成“命运共同体”
“我们联村党委主要是以产业相同、地域相连、做强做大为原则,取长补短,把我们的短板补起来,把优势都利用起来。”周至县竹峪镇丹阳联村党委书记王乃柱表示,联村党委成立后,无论是道路拓宽,墙面改造,还是土地流转,村民们都能积极配合,7个贫困村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54岁的贫困户赵密让表示,联村党委的帮扶力度很大,帮扶干部为自己家里刷墙、装扶梯,并且争取帮扶资金为他家买牛蛙,现在自己除了养牛蛙还经常在周边打零工挣零花钱,既能照看妻子,还能抽时间给牛蛙挖个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据帮扶干部介绍,凡是有条件的,将一律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双向解决办法,让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和家属能够回到村里,通过努力,不仅要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更要让他们的幸福感不断攀升。
变“种什么卖什么”为“卖什么种什么”
近几年,苗木花卉逐渐成为绿色朝阳产业。过去,竹峪镇联村党委下联各村受交通、信息等条件限制,原种植的苗木品质差、相对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已造成恶性循环,苗农对种植苗木信心不足。联村党委立足实际,初步计划栽种3850亩精品苗木,聘请浙江苗木专家实地考察后,决定在辖区内栽种红梅、早樱、桂花、红叶石楠、红枫、金叶榆等苗木品种,以发展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带动脱贫。
除此之外,在合作社的基础上,联村党委还主动注册成立了西安龙阳沟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闲散地和低效地,大力发展壮大精品苗木花卉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种什么卖什么”为“卖什么种什么”,由公司负责购买市场前景好的苗木,合作社具体组织实施,着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观赏区块,建成3800亩精品苗木花卉基地,逐步向苗木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彩色化方向发展,以“新”“特”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