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歌谣》传唱陕北风情 观众直呼这是最动人的音乐
2018-03-23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樊蓉 段路晨
全景展现陕北风情
陕北民歌情景歌舞《黄河歌谣》全景式地呈现了陕北人的真实生活风貌,以水灵和俊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女主角水灵老年时的追忆,展现了几十年陕北历史的风云变幻。去年9月底,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四届西北音乐节上,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创作并监制的陕北民歌情景歌舞《黄河歌谣》包揽了该届音乐节的三个重要奖项——金奖、最佳创作奖及最佳音乐奖。
整场演出共包含18首民歌,其中陕北本土民歌15首,流传于山西、内蒙古一带的民歌3首。演出将著名陕北民歌《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的唱段划分为三个部分,通过老年水灵的演唱贯穿全剧始终,作为今昔对比的切换点,步步推进情节发展。原创新民歌《鸡蛋壳壳点灯》和《天上有个神神》分别承担着引子和高潮的作用。空灵的女声演唱表现男女主角美好的爱情,把人的生命与自然风貌紧紧联系在一起。尾声以《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点题,将传统与创新完美相融。透过《黄河歌谣》,观众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看到歌声中描述的爱情故事,农耕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灾害下不得已的“走西口”,贫苦百姓谋生活的艰辛过往,“红旗一展晴了天”的欢欣雀跃,全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任何情况下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还原陕北民歌本真
三年前,面对众多热爱并一直坚持演唱陕北民歌的年轻人,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决定策划一场有关陕北民歌的大型音乐歌舞。他想搭建一个平台,让这些歌手参与进来。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想法的实施,竟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如何选曲?凭借多年的积累与研究,尚飞林列出了40余首流传甚广的陕北民歌,拿出一个初步的舞台脚本。之后,他与“西部歌王”王向荣一起,对这个最初的方案逐一做减法,留下了最精华的曲目。在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王宏加入之后,他们有了大致的构思:两个青年男女作为主人公,以发生在黄河岸边陕北人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作为故事推进,将选定的歌曲与设想的故事情节相互吻合。伴随着青年作曲家尚家子的加入,《黄河歌谣》的主创班子搭建起来了。
为了保持陕北民歌的原貌,《黄河歌谣》在创作中舍弃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定义为情景歌舞。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了以陕北民歌为主体的歌单。创作者们还将散落于民间的俚语歌谣《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天上有个神神》的原文进行生发续写,谱写成全新的具有信天游曲风的歌曲。两首新民歌不仅在歌词上延续了民间歌谣的风格,曲式上也同样遵循陕北民歌的特点。
诞生于广袤黄土地上的陕北民歌,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旷远苍凉。离开土地,将原生态的民歌搬上舞台,如何更好地体现陕北民歌原有的生命力,保持音乐的厚度,甚至在已有基础上对配器进行丰富创新,是摆在创作团队面前的棘手问题。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尝试,导演王宏与作曲家尚家子无数次“交锋”,使得每首歌曲都恰如其分地切合了剧情的需要,同时更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歌精神。陕北民歌同交响乐相结合,最大限度还原了土地上歌唱的本真,升华了乐曲天然的震撼色彩,用王宏导演的话说就是“音乐是这部舞台剧最大的亮点,这也成了《黄河歌谣》的又一大创新点。”
传承陕北民歌文化
陕北民歌作为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平实动人的歌词、直抵人心的旋律、长驱直入的唱腔,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这是生长在贫瘠土地上人们旺盛的生命力,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虔诚心,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呐喊声。
该剧男主角俊生的扮演者之一刘美玉告诉记者:“《黄河歌谣》从开始排练到现在,我一直有一种很好的感受,它反映我们陕北古老的爱情,还将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场演出里,我的角色转换很快,可以说从第一场戏开始到最后一场几乎每场都出现,塑造出人物性格形象的多个方面,这就更需要我进行再度创作。《黄河歌谣》的整体思路和创意非常好,照着这种思路和创意完全能够把我们陕北的文化发扬光大。陕北民歌的发展就如同《黄河歌谣》所反映的人生真谛一样,触动着我们的灵魂,激发了我们的斗志。从策划、排练到现在的大半年时间,我们每一个歌手、每个演员几乎可以说挣不到钱,但我们这些陕北民歌的爱好者都希望使陕北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台演出给了我们学习的平台,这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陕北民歌手频频登上央视舞台,改良过的音乐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热议,也给陕北民歌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陕北民歌究竟该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了大家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尚飞林告诉记者:“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保护就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越古老越好;传承就是把需要保护的东西传授给青年一代,尽量展示原始的韵味;而发展就是在前两个层次之上的创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就是发展。榆林搞了个陕北民歌博物馆,我希望它能给保护立一个标准,推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在尽力挖掘、整合陕北民歌资源,通过每年的采风活动寻找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黄河歌谣》是我们在艰苦环境下的一次探索,它的创作排演过程,是对陕北民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努力践行。”
编辑 /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