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戏剧+影视 擦亮陕西文化金字招牌
从“陕军东征”享誉全国,到“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初具规模,老中青三代一齐发力;从开始涌现一大批优秀电影作品,到西部电影在世界上闻名遐迩; 从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到陕西戏剧创作成绩斐然,本土精品层出不穷; 从曾经市民挤破了头,排长队只为能买到一张戏票,到如今天天有各类好剧上演……
展开波澜壮阔的40年文化改革发展长卷,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伟大实践,陕西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
文学陕军 中国文学界的劲旅
在今天的中国文坛,文学陕军绝对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其成就、影响、地位已经得到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从1977年开始评选的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已历经九届,其中有三部长篇小说出自“文学陕军”之手;此外,还有多位陕西作家摘取了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权威文学奖项。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来,陕西作家为文坛奉献的文学作品,不管是数量、质量,都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
1982年,路遥推出中篇小说《人生》,使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人生》一经问世,很快叫响全国。随后,陈忠实、贾平凹、莫伸等作家作品纷纷问世。1988年,贾平凹推出长篇小说《浮躁》,该书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同年,路遥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当代城乡社会生活,荣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这也是陕西作家首摘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1993年,沉寂一时的文坛忽然刮起了一阵强劲的西北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五部陕西作家的作品同时在北京的五家出版社出版。时任《光明日报》记者的韩小蕙在当年5月发表了题为“陕军东征火爆京城”的文章。“陕军东征”这个说法由此叫响,并最终成为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标志性的文学现象。
随后,冯积岐、红柯、高建群、叶广芩、冷梦、朱鸿、和谷、方英文、吴克敬、穆涛、陈彥等一批作家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在“百优计划”的助力下,“文学陕军”新梯队已初具规模。60后、70后作家周瑄璞、王妹英、杜文娟等相继推出新作《多湾》《得城记》《红雪莲》;80后作家周子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发表小说,并被《小说选刊》转载,入围《小说选刊》2017年汪曾祺华语小说奖。杨则纬的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获得《中国作家》剑门关年度奖;90后作家范墩子、王闷闷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以胡采为导师的,以蒙万夫、刘建勋、畅广元、肖云儒、李星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批评家,尤其是“笔耕组”在陕西当代文学品牌建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今年9月27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评选结果发布。共有40部小说作品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陕西就有四部作品名列其中,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浮躁》、路遥《平凡的世界》入选长篇作品,路遥《人生》入选中篇。
陕西戏剧 繁花似锦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的戏剧舞台即先声夺人。从秦腔到豫剧,从儿童剧到音乐剧,从话剧到曲艺……一部部推陈出新,生发时代正气,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原创作品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舞剧《秦俑魂》《长恨歌》《王贵与李香香》,古典舞剧《长安神韵》《秦风唐韵》及大型诗画乐舞《蓬莱仙境》《齐风海韵》等不仅享誉国内外,更先后荣获国家和省市级大奖。话剧《巍巍昆仑》《毛泽东的故事》《艰难时事》《轩辕黄帝》《命断赣江》《郭双印连他乡党》等深受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其中《毛泽东的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郭双印连他乡党》囊括了国家级全部大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库,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新作好剧集中登场的同时,许多戏剧创作单位完成了从等待输血到积极造血的巨大蜕变,在时代的画卷上尽情挥洒,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向好的强健脊梁。2009年10月28日,按照国家关于省市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组建陕西演艺集团,下设省歌舞剧院、省乐团、省杂技艺术团、省民间艺术剧院、省京剧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西安人民剧院、省演出公司8家单位。
话剧《白鹿原》剧照。
改制以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引领下,陕西戏剧艺术家们,满怀着对艺术理想的执着信念和对文化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火热的创作生活,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创作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体现本土文化魅力的优秀作品:如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麻醉师》、现代京剧《老倔头“斗酒”传奇》、大型杂技剧《丝路彩虹》、音乐舞蹈史诗《大秦雄魂》、大型秦腔历史剧《大汉苏武》《司马迁》、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新编秦腔现代戏《柳青》等,这批展现陕西历史文化,脍炙人口的戏剧艺术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西部影视 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电影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同时也推动了陕西电影的发展。电影《生活的颤音》和《西安事变》先后面世,象征着陕西电影开始攀向新的高峰。”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介绍:1983年末,吴天明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让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第四代导演开始面向现实,关注人的本身。1984年,吴天明导演的《人生》面世,象征着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代表、以西部电影为品牌的陕西电影开始走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上。随后拍摄的《野山》《黑炮事件》《老井》《红高粱》都是杰出的西部电影作品,将陕西电影推到巅峰。其中,《红高粱》斩获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老井》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这让以陕西电影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有了知名度,也迎来了陕西电影最辉煌灿烂的发展时期。
电影《红高粱》剧照。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西安电影制片厂外,更多的民营公司以及优秀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涌现出了《无人区》《西风烈》《可可西里》等脍炙人口的优质作品,西部电影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艺术化和国际化的追求与衡量标准,迎来了新西部电影的崛起期。
近年来,陕西电影人砥砺奋进,先后创作出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的《图雅的婚事》、银熊奖的《白鹿原》《团圆》《纺织姑娘》,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郎在对门唱山歌》,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大奖的《塬上》,获得蒙特利尔电影节、洛杉矶电影节等多个奖项的《血狼犬》等。另有获得国内各种电影奖项的《钱学森》《隐形的翅膀》《德吉的诉讼》《脚尖上的信天游》《爱的帕斯卡》《她们的名字叫红》等一批富有鲜明艺术与文化特色的优秀电影。这些电影的出现,形成了近年来陕西电影艺术创作的精彩画廊,大大提升了陕西电影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电影经历40年坎坷沉浮。在这个过程中,陕西曾作为中国电影的创新之都,吸引了众多影视从业者聚集于此。
2018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电影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性的电影交流平台和重要文化符号,四年来,已经有力推动了陕西电影的全面发展,让陕西与国际之间建立较为充分的电影文化联系,促进了陕西电影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交流。
文化惠民 润泽人心
曾几何时,进剧院、音乐厅看话剧、听交响乐,还被视作少数人的奢侈、风雅之举。改革开放40年,一切变了模样。在陕西,各种演艺场所越来越多。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有各种艺术形式在各个剧场轮番演出。
文化建设,惠民是最终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送戏下乡让艺术融入百姓生活;农家书屋激发群众的求知欲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身快乐……随着我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40年来,对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变化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那些热爱戏剧的西安市民。直到今天,家住太华路的赵大爷,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豫剧《假婿乘龙》在西安演出时一票难求的火爆场景。如今,想要在陕西看一场戏剧,已经是“家常菜”一样简单和方便的事情,遍布全省各地的戏剧舞台场所中,覆盖各戏剧门类、国内外艺术团体,每个戏剧迷都能在其中找到“心头好”。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非遗表演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老百姓的身边。
与世界对话,将国际一线戏剧引入城市。自2014年永久落户陕西以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文艺演出、美术展览、文化论坛、惠民巡演四大板块让整个陕西变成戏剧舞台,让古城观众在家门口欣赏到中外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作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专题活动,惠民巡演五年多来深入社区、高校、厂矿,进行了近千场公益演出,已经成为广大陕西基层群众领略丝路文化、感受异国风采的重要平台。
40年来,朝气蓬勃的文化发展让更多的三秦百姓得到文化滋养,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为大家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