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风筝大师张天伟:跨越百年的传承 他让风筝有了生命

2019-04-26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王江黎 李安定

张天伟

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动态风筝

机械设计出身的张天伟,带着对古老技艺精粹的传承,在全国首次将机械传动与古老的风筝制作相结合,把传统的平面静态风筝创新发展为立体动态风筝。

动态风筝现已成为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又一风筝流派。81岁的张天伟,是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动态风筝”传承人。

和风筝的缘分跨越整个世纪

张天伟和风筝的缘分跨越了一整个世纪。听老人讲起和风筝的结缘,就像是顺着风筝线穿越回了上世纪的老西安。

那个时候,张家还是西安有名的大户。祖父张兆机人称“张百万”,父亲张焕江多才多艺,乐器绘画摄影样样精通,在西安风筝界里也非常有名。

“听老一辈人讲,父亲做的风筝,中间立柱要用10多米长的整根毛竹。风筝竖起来靠在墙上还高出大半截,风筝从大门根本出不去,出门要从房顶上架着梯子出去。

“祖父喜爱风筝,父亲擅长制作传统风筝、社火道具。我也算成长于风筝世家。受家人熏陶,自然也就对风筝制作爱得不行。”张天伟的童年时期是在开通巷老宅院里度过的,家境优越,从小就喜欢鼓捣机械,拆卸钟表,这也为他后期将机械制作融入传统风筝打下了基础。

1953年春节,刚上高中的张天伟协助父亲张焕江帮群众画社火“鹬蚌相争”,“看着做好的仙鹤,我当时就在想将来有没有可能做一只能在天上转脖子、张嘴,还会叫的‘活’仙鹤。”

张天伟并不满足于传统的风筝技艺。12岁时,在图书馆读到对风筝艺人“天津魏”的作品介绍,其中“公鸡斗架”风筝的描述给了张天伟很多启发,“我能不能只用一根主线,就能实现公鸡斗架?”

动态风筝的“种子”就此在张天伟心里萌了芽。他说,“我这个人,一辈子总想做点新的、不一样的东西。动态风筝是我心里从小就有的一个梦。”

让风筝从平面走向动态

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民间艺术品曾被视为“封资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沉寂已久的风筝悄然兴起。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正式拉开帷幕。此时的张天伟已经是西安互感器厂的一名工人。听到这个消息他动了心,觉得自己应发挥才能,使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1986年,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与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同时在潍坊市举办。张天伟带着纪念父亲的立体灯笼风筝第一次参加了风筝节,并为陕西夺得唯一一个银牌。这次比赛也让张天伟开了眼界, “各式各样的风筝一个比一个做得好,但都是静态风筝,我当时就想‘怎样做才能让风筝动起来呢?’”

张天伟在从潍坊回来的路上就开始画草图,率先开始了动态风筝制作的探索。1988年张天伟做出了第一个动态龙风筝。这个风筝以风为动力,将风轮、齿轮、曲轴、连杆、滑槽、摇臂等机械传动装置与竹扎纸糊的传统手艺巧妙结合。能动会叫的动态龙风筝刚一问世,技惊四座,后来被加拿大友人收藏,还被印制在加拿大邮票上公开发行。

如今动态龙风筝已被张天伟更新到第四代,“最开始风轮设计在龙鳃,不美观,后来改成嘴里含珠、珠转传动,但都说‘二龙戏珠’,这样的设计也不合常理,于是又把风轮藏进龙头……”匠心所在,唯精益求精。龙的动作也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9个,眼皮、眉毛、耳朵、胡须等皆变动态,第四代龙头里的机械构造,如手表零件般细密复杂,却又精确运转、浑然一体。

传统风筝制作讲究“扎、 糊、 绘、放”。而张天伟在全国首次将机械传动与古老的风筝制作相结合,把传统的平面静态风筝创新发展为立体态风筝。所谓“动态风筝”,就是在传统的风筝基础上增加了风力机械传动装置,以自然力为动力,经齿轮等巧妙机构带动风筝上某些部位变化活动,提高了风筝自身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现已成为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又一风筝流派。

在此之后,张天伟潜心研究、不断尝试创新,转脖张嘴会鸣叫的仙鹤,活灵活现、喜怒无常的“七品芝麻官”,滑稽有趣的“卓别林”,诙谐搞怪的“猪八戒背媳妇”……每一件风筝的动态各不相同,“引擎”构造也截然不同。从1986年至今,张天伟代表省市参加数十届国际国内风筝大赛30余年,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并先后荣获各类大奖近百项。他也从一名懵懂的爱好者变为了一位名扬中外的风筝巨匠。

翱翔天际的爱国情怀

张天伟的风筝题材多与传统历史文化有关。他的风筝受到大家喜爱,不仅仅是技艺的精湛和技术的革新,更融入了时代主题,倾注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化的符号。

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动态风筝,无疑是张天伟的代表作之一。历时8个月制成、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风筝以竹扎铜车马为先导,铜车马用了920根竹篾、有3000多个绑扎点,不仅造型精巧,驷马经机械传动还可昂首摆尾、奋蹄奔腾,驾车人亦可挥臂驱驰、睥睨四方,而整个铜车马重量控制在500克;其后为秦俑军阵,共8个方阵,每方阵6排、每排4人、总计192个秦俑,风吹军阵产生的升力将铜车马带上高空,总长40米的风筝一飞冲天,蔚为壮观,逼真再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姿,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张天伟还制作了“秦始皇万里长城”风筝。头戴珠冠、腰插宝剑的“秦始皇”,在风力作用下会左右转头,挥动右臂。在其身后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风筝,由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六个关隘,15座烽火台,187个城垛,总计208只风筝组成,升起后宛若一条巨龙翱翔于祖国蓝天。

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张天伟又特意制作了一条直径60厘米、全长60米,龙身由60面国徽组成的“中华巨龙”。该风筝在全国首次采用了“声光电”技术,龙头不仅下巴可以开合,舌可伸缩,眉毛也可竖起落下,双眼可转动并放射光芒,还能在高空循环播放《歌唱祖国》等歌曲。

“不同的作品里,寄托了我很多不同的情感,这也让我的风筝有血有肉有灵魂。”张天伟说,自己不愿做简单重复的作品,那些和出自工厂、以谋利为手段的冰冷商品无异。”

他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动态风筝非常考验匠人的技艺。风筝龙头的方寸之间,既要各式材质的机械部件灵活运转、协调如一,又要结实可靠经得住高空风疾的考验。“比如在竹篾上打孔让曲轴穿过,曲轴1.5毫米,那竹篾上的孔就得拿1.55毫米的钻来打,打紧了曲轴就转不动,打松了则会消耗动力,这0.05毫米的拿捏,靠的是几十年机械师手活儿的经验。”张天伟说。

熟悉他的人都说,张天伟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从11岁接触风筝开始,70年来,张天伟沉着坚持、精益求精,对风筝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极致,不做重样的风筝,下一个永远比上一个更好,“我这一辈子没有其他爱好,就是爱风筝。”

单纯从技法流传而言,张天伟说他一点儿不保守,“我的风筝设计图从不保密,拿给别人也仿不出来。”为了让动态风筝走得更远,张天伟在制作风筝的同时还会将制作步骤和图案记录下来集结成册。除此之外,张天伟还收了徒弟,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从年轻人那里学新东西。这个徒弟留过学,能将动态风筝的骨架模型精确地还原在电脑上。“她想找更好更轻的碳纤维材料代替传统的竹条作风筝骨架,希望借助‘乐高’的形式推广动态风筝,让动态风筝走向更多人。我很赞赏。”

从平面风筝到动态风筝,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如今,81岁的张天伟依旧每天寻找创意,坚持做风筝。张天伟说,“任何老手艺的传承都不仅仅是技艺的照搬,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化传承。加入创意和创造力,才能让这些中华技艺走得更远更久。” 

非遗挖掘者说传承

祖孙三代同一个飞天梦

“这是最好的传承”

一百年才出一个张天伟,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张天伟一辈子做风筝,虽然家族后代没人从事风筝技艺,但他的儿子从事直升机设计,孙子从事无人机设计。而风筝就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古老的飞行器。祖孙三代,同一个飞天梦。你能说他没有传承人吗?

用毕生追寻新作品和新尝试,用一颗匠心打磨作品,这是一个手艺人的坚守,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 王智(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编辑 /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大美陕西网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
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