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碑林”红石峡:走进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
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石刻……这里便是榆林八景之一的红石峡,也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7月13日,参加“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的记者们来到位于榆林城北的红石峡景区,一睹自然风光与人文风骨交融绽放的瑰丽奇景,领悟雄山壮水之地的“塞上碑林”。
“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来到位于榆林城北的红石峡景区。
摩崖石刻相连满壁豪情壮志 160余处题字篆、隶、楷、行齐全
红石峡为什么会被称为“塞上碑林”?一走进红石峡景区,记者们就看到了答案。在红石峡的东西石壁上,摩崖石刻相连,窟洞、殿壁、碑石镶嵌的题词、题字多达160余处,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文采飞扬,各放异彩,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
“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走进红石峡景区。
据讲解员高婷介绍,从题字的内容,既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也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蓬莱仙岛”“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更有抒发保家卫国情怀的,如抗日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写的“还我河山”等,表达了爱国志士誓保国土、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在红石峡的东西石壁上,摩崖石刻相连。
入目所及的“榆溪胜地”“榆关雄峙”“力挽狂澜”等摩崖石刻均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榆溪胜地”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南湘阴人左宗棠应其部将刘厚基的邀请特意题写的。这幅“榆溪胜地”不但是红石峡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备受榆林人民爱戴和尊敬的清廷名将刘厚基的功绩见证,成为红石峡众多题刻中的点睛之作。
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副主任庞和平。
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副主任庞和平告诉记者,红石峡的摩崖石刻整体相对集中,岩石质地稍软,适宜雕刻。因此这个区域内的摩崖石刻表现了与其他地区摩崖石刻迥然不同的特点——崖石凿刻规矩、刻工细致、阴刻阳刻兼有,石字镌刻尺寸较深,可谓“入石三分”,立体感极强,观赏效果极佳。
“塞上碑林”红石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摩崖石刻?
值得一提的是,红石峡摩崖石刻中的阴阳刻,壁上看到的“大漠金汤”“山河巩固”是凸出来的,为阳刻,“蓬莱仙岛”“力挽狂澜”是凹进去的为阴刻(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阳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刻出,阴刻是将图案或文字刻成凹形)。因此,红石峡有“塞上碑林”的美誉,也是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
红石峡景区内的摩崖石刻。
为什么红石峡会有这么多的摩崖石刻呢?庞和平告诉记者,这就要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带。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和多民族贸易交往之要塞,被称为“九边重镇”。古时候无数边将、文人来到榆林,他们也将满腔边塞豪情化作题字,留在了明长城口的红石峡内。所以,红石峡有着“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的美誉。
而在红石峡内壁,依壁凿石成窟,峡内石窟大多为宋元时期所建,洞窟有大有小,墙壁以及顶部雕刻的图案已经斑驳不清,但依然十分精美。庞和平说,受制于榆林的自然条件,石刻风化比较严重,2005年,他们做过岩壁的保护,但效果不是特别好。“为了给后代留下较为完整的资料,下一步,我们准备联合敦煌莫高窟的相关部门,制定红石峡东西两崖的保护方案。目前方案已初步确定,将从7月下旬开始着手实施。”
红石峡景区岩壁上的摩崖石刻。
此次“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临近尾声,国际在线记者王鲁平说,此次陕西行,他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带来的震撼与敬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感到由衷敬佩。同时,陕北自然风光的惊艳与宁静也让他更加珍视自然之美。“这次采访让我更坚定地认为,应当珍惜并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记者 马晴茹 王佳祯 宋洋 王靖升)
编辑 / ANNA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