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祀卫鼎 “鼎”不可貌相
五祀卫鼎。 记者 吕扬摄
讲解员在介绍五祀卫鼎。 记者 吕扬摄
五祀卫鼎内壁刻有铭文19行,共计207个字。 记者 吕扬翻拍
五祀卫鼎
姓名:五祀卫鼎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周中期
出土地:陕西省岐山董家村青铜器窖藏
户籍登记时间:1975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人头攒动。当讲解员提到面前的一尊青铜鼎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时,不少游客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尊青铜鼎既没有雄健华丽的纹饰,也不像有的青铜器那样硕大厚重,却在一众文物中脱颖而出。它就是五祀卫鼎。
壹 土坑里出土的实用器
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农民董宏哲与其他村民一起在村西的取土场挖土。他在整理平地时无意间挖到了一个窖穴。透过挖出的洞口往里看,可以隐约看到窖穴中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很多青铜器。董宏哲让村民保护好现场,立即跑到文物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
考古队得知消息后,急忙派人赶赴现场。在抢救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在这个不深的土坑中,先后清理出大大小小37件青铜器。后来,这个土坑被命名为岐山董家村青铜器窖藏。窖藏口距离地面只有35厘米。窖藏为平面呈梯形的土坑,四壁没有经过修整,坑口长1.15米,宽0.85米至1.2米,深1.14米。窖藏内部存放有37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五祀卫鼎就是其中之一。
刚出土时,五祀卫鼎的鼎身附有点状的“有害锈”和石膏污染物。或许是由于锈迹太过严重,鼎的底部已经被腐蚀出一个洞。鼎外壁和底部有一层煤烟团,说明这是一件实用器。“有害锈”俗称“粉状锈”,也称“青铜病”,对青铜文物危害极大。修复专家本着还原文物本来面貌的原则,对鼎身的“有害锈”和石膏污染物进行了细致清理,并保留了底部锈蚀的孔洞。经过细致的修复,五祀卫鼎重新焕发出生机。
贰 贵族商人发的“朋友圈”
五祀卫鼎的命名有何含义?“五祀”来源于鼎上铭文末尾的“隹王五祀”。“隹”在古汉语中是“惟”字的异体字,在句首时常作为语气词。商周时期,年被称为“祀”,因此,“王五祀”表明这件青铜器作于西周共王五年。“卫”表示这件青铜器的主人是西周贵族商人裘卫。
青铜器的命名有一套公认的规则。为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命名是直接将该文物所有者名字和器型组合。由于这件青铜器的主人是西周的贵族裘卫,按理说应该直接将其命名为“裘卫鼎”或“卫鼎”,为什么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五祀卫鼎?
商周时期,青铜器往往被用于祭祀。青铜器上的铭文通常用来记录重要事件。五祀卫鼎上的铭文在形式上没有较大变化,但是铭文的内容表明,五祀卫鼎的主人裘卫十分喜欢发“朋友圈”。在岐山董家村青铜器窖藏中就同时发现了他的两条“朋友圈”动态,一条刻在共王五年所作的青铜器上,一条刻在共王九年所作的青铜器上。为了区分这两件文物,专家将其中一件称为“五祀卫鼎”,另一件称为“九年卫鼎”。除此以外,这两件青铜鼎还与一同出土的廿七年卫簋和三年卫盉共同组成了大名鼎鼎的“裘卫四器”。
五祀卫鼎的内壁刻有19行铭文,共计207个字。铭文讲述的是在西周共王五年正月,鼎的主人裘卫与邻居邦君厉之间因占用耕地引起违约事件。事件的起因是邦君厉因治理河流需要占用裘卫的土地,许诺赔偿给裘卫五百亩田地。但土地被占用后,补偿却迟迟未到,裘卫便将邦君厉控告到刑伯、伯邑父、定伯等执政大臣那里。经过询问,邦君厉当场承认自己作过补偿田地的承诺,表示会遵守约定并立下誓言。执政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为了记录这件事情,裘卫将契约内容和事件铸造在青铜器上。
叁 “其貌不扬”的镇馆之宝
五祀卫鼎造型简单大方,通高37.2厘米,口径32.7厘米,腹深19.3厘米,重11.5千克,双立耳,圆柱状三柱足,腹部略微下垂。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纹饰丰富的青铜鼎不同的是,五祀卫鼎通体朴素简洁,口沿下饰勾连窃曲纹,以细雷纹衬地。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谢双双告诉记者:“由于西周中期冶炼技术及生产力的提高,铸造青铜器的工匠不再单纯为贵族提供精致华美的祭祀礼器,还为工商奴隶主提供青铜器。青铜器的大量生产使这一时期的部分器物呈现简单直率的特点。”
小小的一件青铜鼎,何以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谢双双介绍:“五祀卫鼎内部的铭文推翻了人们之前对于周朝土地政策的认识。”周朝早期,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再由诸侯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等,由此形成了严密的贵族体系。由于土地是维护贵族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按“井田制”的法令,土地作为周王的恩赐,是不能被随意转让和买卖的。而在西周中期,周王的统治日益衰微,地方不再严格执行“田里不鬻”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现象屡见不鲜。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名存实亡。商鞅在秦的两次改革,就废除了秦地的“井田制”。
从五祀卫鼎上的铭文可以看出,生活在西周中期的裘卫不仅与邦君厉公开交易土地,甚至还在执政大臣的见证下约定了土地的划分范围。这反映出在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经属于私有了,但是如果想要进行土地的交易转让,仍然需要朝廷重臣的审核和批准。“五祀卫鼎的铭文为我们了解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谢双双说。
从五祀卫鼎上的铭文所记叙的事件来看,裘卫作为原告向执政大臣申诉、执政大臣询问被告、被告陈述、执政大臣对事件的仲裁及后续对仲裁结果的执行,一系列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审理程序。因此,该文物还有助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谢双双告诉记者:“五祀卫鼎上的铭文内容详细,包括这起事件的起因、经过和五祀卫鼎铸造的时间以及契约人、见证人的名字。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见习记者 王志辉 记者 吕扬 实习生 辛悦萌)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 / ANNA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