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建设现代一流应用型大学

——西安培华学院建校95周年巡礼

2023-06-08   / 赵晓舟   ico_2_1.jpg  
4.4k

初夏时节,我走进了位于秦岭脚下神禾塬上的中国著名民办高校——西安培华学院。这里万物并秀,草木葳蕤,虽然只是夏初,但属于它的颜色可一点也不逊色于秋的黄、冬的白、春的绿,尤其是那盛开的石榴花,在绿叶衬托下,近观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远望又像一朵朵散落在天际深处的云霞,给这座红色基因鲜明、历史积淀厚重、现代气息浓厚的校园增添了一抹喜庆。

今年是西安培华学院建校95周年。怀着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我徜徉于校园,驻足于校史馆,穿越于时空隧道,开启了对这所历史名校的往事寻觅。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608/f6b1111e6d8c399c239539e7a4063fe1.jpg

烽火岁月,笃定教育报国矢志不渝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进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1911年后,先后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一批倡导新文化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西方工业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抱着“教育兴国”、“实业救国”的理想,不断投身新民主主义运动。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从此,“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1928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吴云芳女士,联络陕西教育界名人在西安成立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1935年正式纳入国家国民教育序列并易名为“陕西省私立培华女子初级染织科职业学校”,成为陕西省当年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在此期间,著名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学文女士、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夫人谢葆真女士以及宋美龄女士、于右任等社会知名人士带头为“培华”捐资建设新校。1937年2月,由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设计的后宰门5号新校址落成并投入使用。1945年,为扩展专业和扩大招生,陕西省教育厅批复学校更名为“西安私立培华职业学校”,男女兼收。自此,一个以“培华”冠名的学校享誉三秦大地。校名“培华”二字,取“基础巩固,前途发展”之意。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随后西安军管会派员进入学校,同年八月,年仅26岁的姜维之先生受命担任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副校长,由于原校长和另一位副校长被调走,由他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兼教导主任,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校长。他的出任,揭开了培华学院崭新的一页。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608/aedd37faec4980b5f83039cefdfecd1e.png

和平年代,赤城为国培养财经人才

解放初期,西安古城百废待兴,为了迅速修复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各行各业在“西安军管会”支持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教育领域依照“军管会”发布的“保护学校”和“私立学校登记”的系列通告精神得以整顿。1951年7月11日,根据西北教育部指示,学校更名为“西安私立培华财经技术学校”,专门培养政府急需的财经干部。1952年3月,姜维之先生被任命为西安私立培华财经学校常务副校长(主持工作),同年11月,按照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改造旧教育”的方针和步骤,“培华”被西安市政府接收,并改校名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1953年9月,将“一财校”与“二财校”合并,定校名为“西安市财经学校”。期间,姜维之先生先后先后被任命为西安市第一财经学校、西安市财经学校副校长等职,为这两所学校的基础建设和教学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6年7月,学校奉国家计委、高教部指示,迁往吉林长春,组建国家统计局所属“长春统计学校”,任命姜维之先生为该校常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这一时期,培华人为新生的共和国培养了大批经济、金融急需人才,其中有许多培华学子,后来成为国家经济与金融战线的栋梁之材。遗憾的是,1958年5月,在“整风运动”和“反右运动”后期,因“机构调整”,学校停办,姜维之先生被调入吉林省轻化工业厅,一直到1983年恢复重建“培华”,血脉中断了整整25年。这期间,姜维之先生历经磨难,受尽煎熬,但这一切都无法割舍他对“培华”的一往情深,无法磨灭他的教育报国之梦。

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接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历经二十余年磨难的姜维之先生又回到了西安,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但他更加老成持重,愈加坚韧刚强,他把所有的精力,再次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于是,“培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608/2afccd9fe230824a5db1b15f8a40e570.png

改革开放,创建全国首批民办高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党的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各条战线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重视科技和教育”,从而给教育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活力。1984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推出了“打破国家统揽教育的局面,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改革路径,进而为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新一轮民办教育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979年,获得新生的姜维之先生接到政府任命,请他创办西安市房屋建筑技工学校,并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重回热爱又熟悉的教育事业后,点燃起他的理想之火。1983年10月3日,姜维之先生调任西安市第十三中学任校长,此时已经57岁的他,敏锐地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将一直珍藏在他心底的那个名字——“培华”,又一次复活。经他多方努力,很快成立了同属西安市教育局管辖的“西安培华高级职业中学”,他亲自担任校长,专门培养财会、金融人才,继续他的教育报国之梦。

姜维之先生对“培华”两字有着无尽的眷恋,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小感小悟,而是承载着大智大爱,体现着一种执着精神、一种民学传统、一种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校名的恢复,也是一所学校的“重生”,更是一种教育精神的传承。后来,在筹建西安培华女大的时候,他把“培华”二字永久定格在校名上。

1984年,在陕西省教育界人士的呼吁下,在省政府、省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培华女子大学成立。她是早期“培华”的继承和重建,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西部首所经教育部备案批准成立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至21世纪初,“培华女大”已创办了包含文、法、经济、艺术等学科的57个专业(含成人教育),成为一所闻名全国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1年4月,经陕西省教育厅向省政府请示,同意将西安培华女子大学升格为民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3月,培华女大“升本”获教育部批准,改校名为“西安培华学院”(男女生兼收),成为西部地区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由此,学校迈入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阶段。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30608/2d45b3b938e9a7fa249c07d5a292bf66.png

立足当代,建设双一流应用型大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新人在成长。2004年之后,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进入学院管理队伍,学院以改革、建设、管理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效率不断提高。2007年,留学海外十年的姜波博士,毅然放弃国外的丰厚待遇,反哺家乡,紧随老校长足迹,接任西安培华学院院长一职,成为我国本科普通高校中最年轻的领导人。姜波博士接任院长后,进一步丰富了学院办学理念的内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学院在教学基本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创业创新教育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等“五大建设工程”上下功夫,使学院全面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学院成为西部十二省区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2014年获批为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院校,2018年获批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中国最具社会责任单位、中国十强民办高校等荣誉称号,办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并一跃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校之一。作为新时代培华“掌门人”,姜波博士在教书育人、建设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方面独树一帜,成就卓著。

一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以“西安培华学院章程”为统领,“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和“校长负责、党委监督、教授治学、教工参与”的民主管理模式,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教学)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实现学术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专家化、核心管理人员教师化,切实做到了“专家治校、教授治学”。

二是提升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全方位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积极推进第三方评价和过程评价,实施质量管理和目标考核,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激发员工内生动力,促进二级学院从教学单位向办学单位转变。创新教职工培训模式,提升职业素养。学校通过组建校内外不同类型教师发展团队,构建“四五六”教师培养体系,开展多维多元教师培训项目,助力教师职业进阶。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教学改革和能力提升培训研修,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问题攻关,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服务事项网办流程,建设集成21个关键业务系统的数字校园基础平台。

三是坚持高质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坚决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相统一、校内教育和校外培养相协调的一体化育人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八大能力”提升,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落到实处。探索信息时代大学教育治理的新机制,构建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转变评价理念,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扩大评价主体,让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把握评价核心,认真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创新评价方法,充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四是倡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变“知识教育”为“知识能力教育并重”。学校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实施了“六个一”(一专业、一企业、一协会、一学会、一研究所、一社团)工程,鼓励各专业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导入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产业学院,获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3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6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20项,将101项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五是深化多元创业创新教育。学校依托校院两级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着力打磨精品创业就业体验活动,开展求职大赛、就业体验周、就业大讲堂、大学生创新创业节、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就业创业指导精品活动。依托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能力。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开展“大创”项目立项工作,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学校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实践创新、切实可行”的原则,成立了“新零售商学院”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有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每年面向在校本科生开展“大创”项目申报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并配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学校先后荣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六是打造科学实用课程体系。积极打造“金课”,形成示范引领。学校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立项13门,累计建设校级应用型示范课100门、院级应用型示范课218门,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示范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共建师资团队为本科生授课,以“校中企、企中校”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将校企共建真实项目、案例库作为课程内容资源之一,增强课程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适用度。如今的西安培华学院,“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优势,持续、高效地走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深耕在中国民办教育热土上,未来可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5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95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由衷的祝福西安培华学院以建校95周年为新起点,立足本土、胸怀世界,始终践行“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校训,进一步加快现代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

走进六月,就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和希冀的季节;走进培华,就走进了一个充满知识与人才的圣殿。六月的培华校园,五彩斑斓,一座座别具风格的教学楼,在翠绿欲滴的树儿和娇羞欲语的花儿装饰下,更显神圣和庄严。即将毕业的学子,或三五成群于曲径通幽处窃窃私语,或男女结伴驻足于标志性建筑物前合影留念。收获的喜悦、离别的伤感、远行前的驻足与徘徊,叹时光之流逝、思人生之深浅,让人对这所校园更加留恋。走过95周年,培华依然风华正茂。在迈向百年的路上,祝培华行稳致远。

来源:城市金融网

| 编辑 AMY     版权与免责声明 

    继续阅读

    Copyright © 大美陕西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6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