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翻译经典著作,一辈子宣传马列主义——记张仲实的治学之道
张仲实,原名张安人,笔名任远、实甫,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城关镇店子村人。1903年7月15日,张仲实出生在陇县店子村一户普通农户家里。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常年在外面打工,把他交给伯母抚养长大。10岁那年开始在本村私塾念书。由于书念得好,私塾先生让他给儿子作陪读进了县城的高级小学。1920年,因学习成绩优异,他被破格留校担任见习司书生,负责抄写课本等。张仲实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宣传新思想的书籍报刊,接触了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让他大开眼界,立志远走他乡。
他怀抱实业救国梦想,从家乡陇县前往三原学习纺织专业,由于追求进步,成为中共党员。
当时的三原县是以于右任为首的陕西靖国军根据地,也是渭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四运动”爆发后,这里是陕西省最早响应地区之一。1922年三原县城北郊的陕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招生,张仲实满怀实业救国理想,通过考试进入学校学习纺织专业。学习之余,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传播者。1924年夏秋之交,在上海大学学习的李秉乾(李子健)回到三原,受团中央委托,和李子洲商议在这里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渭北特别支部和学生联合会。张仲实被推选为学联主席。由于思想进步,表现突出,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1月,中共豫陕区委派吴化之来三原发展党的组织,张仲实和一批优秀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成立后,张仲实被推为支部书记。1925年10月,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仲实被选为陕西省学生代表出席大会。会后,他和各省代表一起,参加了北京学生和市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首都革命”游行示威。
他本想报考黄埔军校,投笔从戎,但巧遇中共选送党员到苏联学习,于是毅然赴苏留学,追求真理。
1926年4月,反动军阀刘镇华率其10万镇嵩军,杀入潼关,在吴佩孚、张作霖支持下,一面围攻西安,一面加紧攻打三原县城。学校已经无法学习,张仲实便和同学,从三原城北门跑出来,步行几百里路,来到河南陕州,搭上去上海的火车。他原本想从上海再去广州,投考黄埔军官学校。到上海后,又改变了打算,1926年7月考进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听说中共中央正在选送一些人到苏联去学习,他就直接给中央写信提交了申请。经过考试被时任中央组织部长担任主考的罗亦农录取。
1926年10月10日,按照党组织安排,张仲实化装成工人,搭小船悄悄转登停泊在黄浦江江心的苏联货轮和60多人离开上海前往苏联。被分派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由于他学习刻苦专心,俄文水平提高很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因此迅速提高。1928年5月他转学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被编在翻译班,和张闻天、伍修权等一起,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教材讲义翻译工作。在留苏学习四年时间里,他打下扎实的俄文基础,同时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加之和瞿秋白、王若飞等党的领导人及留苏同学交往,开阔了政治视野,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他满怀希望,本想为党效力,却受到“左”倾路线执行者的排挤。但他对党赤胆忠心,矢志不移。
1930年张仲实结束留苏学习奉命回国,被党组织分配到唐山京东特委任宣传部部长。因受“左”倾路线执行者的排挤,他被迫先到天津,后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四处奔走也没能找到党内同志情况下,只好到浙江镇海县投奔他岳母家。1931年9月当他在《申报》上看到神州国光社招考校对生消息后,立即报名投考被录取,在这里工作期间,他继续寻找党的关系都未能如愿。1933年9月他到刚刚成立的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部工作,担任该部主办的《时事类编》旬刊的特约翻译兼编辑,主要提供从苏联报刊翻译的文章。利用这个“合法”刊物,他从《真理报》《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等苏联报刊上翻译许多文章,向中国读者客观地介绍苏联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介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的成就。他翻译的苏联文学顾问编写的《给初学写作者的一封信》在《时事类编》上发表后,受到广大中国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从此,他的译著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面对日本侵华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他主编刊物,分析形势,宣传抗日,鼓舞士气。
1934年9月,由上海文化界著名进步人士、中共特科党员胡愈之先生担任主编的《世界知识》半月刊杂志在上海创刊出版。创刊辞中写道:“我们的后面是坟墓,我们的前面是整个的世界。怎样走上这世界的光明大道去,这需要勇气,需要毅力,但尤其需要知识。”
《世界知识》杂志横空出世,承载着一群民族与社稷脊梁的共产党人与进步文化人开阔国人视野与救国救民的艰苦探索与艰辛努力。
1935年2月,在胡愈之推介下,张仲实担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在中华民族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国土沦丧,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张仲实以他赤诚的胸怀、激情的笔触,夜以继日,撰写多篇国际时事评论文章,由于观点鲜明,材料准确,文字生动,风格独特,令众多读者赞叹不已。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他和杂志社同仁们,撤离到武汉,这支被人们誉为抗日救国运动的“小小军队”,刚刚站稳脚跟,立即投入到文化抗日宣传中,在帮助广大读者正确地分析认识纷纭变幻的世界形势同时,努力为全面全民族抗战鼓劲呐喊。
在党组织安排帮助下,他摆脱了敌人盯梢和跟踪,来到延安,翻译经典,传播真理。
1939年初,经党组织同意,张仲实应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杜重远邀请与作家茅盾来到新疆,他辛勤努力工作,担任新疆学院政治经济系主任,向学生及民族文化干部训练班学员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等理论课程,同时在《反帝战线》等进步报刊发表十数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译作论文,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疆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带领“新疆学生暑期工作队”赴伊犁及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引起军阀盛世才忌恨,他和茅盾受到盯梢和跟踪,处境极为险恶。
在党组织安排下,张仲实与茅盾一起取道西安,1940年5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和张闻天分别到住地看望他们,毛泽东还给他们亲笔题赠了《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两本著作。张仲实“由衷地感到一种回到自己家里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1938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成立马列学院。这是一所专门从事马列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培养党的高级干部的学校。学院设立了第一个编译马列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翻译部,集中了王学文、吴亮平、艾思奇等一批专业编译人才。张仲实到达延安后,中央安排他担任编译部主任一职。从这时起到晚年,一直致力马列主义著作翻译、研究工作,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参与了毛泽东同志编辑的《马恩列斯论思想方法》的编选工作。1941年在列宁逝世17周年之际,他在《解放》发表《掌握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文章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指出要“使马列主义中国化,这是现在中国马列主义者面前的一个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虽担任中央编译局领导职务,但他依然坚持翻译与研究、翻译与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相结合,编译经典,多为精品,受到毛泽东主席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张仲实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处处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苏友协党组副书记。1954年,调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任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从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了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这一宏伟重大理论建设工程上。他既是组织领导者,又亲自审订译编。为全部三大全集翻译出齐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实一生写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晚年还抱病写成简要通俗的《马克思恩格斯传略》《列宁传略》等书,为中共宣传马列主义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翻译作品主要包括: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列昂节夫《政治经济学讲话》等。
在他从事翻译研究出版工作五十周年大会上,舒同赠给他 “半世纪翻译经典著作,一辈子宣传马列主义”条幅。这是对他传播马列和为党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84年3月,在首都思想理论界隆重举行的庆祝张仲实从事马列著作翻译、研究和出版工作50周年大会上,国家副主席王震热情赞扬说:张仲实同志是我国理论界、翻译界和出版界一位深受大家尊敬的老同志。无论在环境十分险恶、白色恐怖异常严重的白区,还是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解放区,张仲实同志都在孜孜不倦地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真理。……仲实同志为传播马列主义奋斗了一辈子。杨尚昆、王震、习仲勋、胡愈之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到会祝贺。舒同在庆祝会上赠给他 “半世纪翻译经典著作,一辈子宣传马列主义”的条幅。这是对他传播马列主义和为党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87年2月13日张仲实永远离开他深深爱恋的这个世界,中共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今年是张仲实诞辰120周年,我们缅怀张仲实同志,更要学习他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本文原载于《宝鸡文理学院报》2023年7月15日第7版。作者张全省,系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宝鸡高新区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编辑 YIAN 版权与免责声明